根據這一討論,似乎以一種純粹的邏輯對立的視角來定義矛盾,是無法將矛盾安置在資本主義體係之中的。但當然這未必就意味著因此資本主義體係中是沒有現實矛盾的。換一種視角,問題就變成了:將矛盾限製在邏輯領域的做法是否有充足的理由?我們來考察一下科萊蒂的矛盾定義,以便檢視矛盾的本質特征是否是其社會現實存在性的一個結果。在科萊蒂看來,矛盾“是這樣一種情況:在這裏,對立雙方彼此依存,互為存在條件”,它們彼此離開了對方自身也就不存在了:
這不過就是對他者的否定……如果我們想知道其中的一極實際是什麽,我們就必須同時也要知道另外一極,在這裏,第一個要素就是否定。因此,任何一極成為它自身的過程包含在它與另外一極的關係之中;其結果是統一(對立的統一)。唯有在這個統一之中,兩極方可實現彼此否定。[1]
為什麽矛盾存在於意識之外的現實世界呢?因為在現實中對立不是否定的,反而就其本身來說是肯定的。正如科萊蒂所指出的,“在現實的對立或矛盾關係中,兩極都是肯定的,即便是在其中的一極被描述為對方的否定麵時亦是如此”[2]。物理力量中對立的雙方可以宣告彼此的無效,但這是一種不同於矛盾的否定。多數情況下,現實的對立雙方之間並無共同性,它們不會形成一個統一體,也不會因為存在而彼此需要。當科萊蒂將分析的對象轉向自然力量之間的衝突時,他的觀點無疑是對的。如果接受了上述關於矛盾屬性的界定,物理對象或實物之間的對立就不屬於一種矛盾的屬性了。但是否在社會現實中的所有衝突都必然如此呢?無法在原則上回答這一問題,而是需要就對象本身進行具體分析。如果把社會現象等同為實物或自然力,那顯然社會現實中是沒有矛盾的。但這樣的等同法是錯的,因為隻要認真觀察就可發現,在社會中的確有某些對象或社會實體的基本現實性是通過對立關係而得以確認的。這些實體與實物不同,因為它們離開了自己的對立麵就無法存續。倘若如此,那麽矛盾就的確存在於社會現實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