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邏輯和現實的矛盾之間進行了區分,這一點因他在單獨文本中所進行的區別性使用而得到印證。例如,在《大綱》中,他認為:
一方麵,勞動作為對象是絕對的貧窮,另一方麵,勞動作為主體,作為活動是財富的一般可能性,這兩點決不是矛盾的,更確切些說,在每個方麵都互相矛盾的這兩點是互為條件的,並且是從勞動的下述本質中產生出來的:勞動作為資本的對立物,作為與資本對立的存在,被資本當作前提,另一方麵,勞動又以資本為前提。[1]
在另外的地方,馬克思也說道:“在進行這種分析的時候,古典政治經濟學有時也陷入矛盾”,他還進一步補充說:“因為政治經濟學和由它自身產生的對立麵的發展,是同資本主義生產固有的社會矛盾以及階級鬥爭的現實發展齊頭並進的。”[2]在第一段引文的一開始,當馬克思說“決不是矛盾的”,或是在第二段引文中提及古典政治經濟學是“陷入矛盾”的時候,他顯然指的是邏輯矛盾,他把這當作不合理的推理予以拒斥。在第一個案例中,他實際上說的是,在接受現實中的矛盾的過程中是不存在邏輯矛盾的;在第二個案例中,他指責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邏輯矛盾,但卻承認它是與現實矛盾的發展相一致的。
在接受非矛盾的邏輯原則與主張現實矛盾的存在之間,馬克思認為沒有衝突。[3]意識形態與對現實矛盾的掩蓋有關,卻未必與邏輯矛盾的存在有關,盡管(當然)邏輯的矛盾也可用於掩蓋現實的矛盾——此時就變成了疊加在邏輯錯誤基礎上的意識形態。但批判工作必須將它們區分開來。當馬克思說古典政治經濟學偶然也會自我矛盾,他未必就意在批評某種意識形態的歪曲。實際上,當他解釋這些邏輯矛盾的成因時,他補充說:“但這是它的分析方法的必然結果,批判和理解必須從這一方法開始。”[4]不過接下來他對比性地揭示了意識形態歪曲的真正原因,他說:“庸俗政治經濟學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因為它“有意識地越來越成為辯護論的經濟學,並且千方百計力圖通過空談來擺脫反映矛盾的思想”[5]。這些矛盾是存在於現實之中的,而不僅是存在於意識之中,在討論庸俗政治經濟學對待危機的意識形態方法時,馬克思對此予以了高度強調。為了否定危機辯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