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卡尼的闡釋始於這樣的前提,即認為在馬克思那裏,“意識形態不是一個認識論範疇”,因此“它與各種形式的認知上的可疑與缺陷之間沒有必然的聯係”,所有關於意識形態是一種批判性概念的主張都“在馬克思那裏找不到理論基礎”,也“注定是一種偽命題”[1]。麥卡尼對馬克思的解讀深受1859年“序言”的影響,立足於該文本,他把意識形態概念闡釋成為階級利益服務的信仰。為了能使這一解讀能涵蓋所有的階級立場,就有必要將它變成一種“認識論上的中性”概念。他很清楚,這一重大問題的解決不得不論及《德意誌意識形態》,於是他便努力揭示後一個文本是如何被誤讀的。
麥卡尼首先討論了《德意誌意識形態》的一般理論地位,他認為這不是一部“理論性”著述。據此,該文本並不旨在對意識形態概念進行理論性的說明,也沒能提供一個確切的意識形態定義,而隻是關注了一個具體的意識形態形式也即“德意誌的意識形態”。因此,“意識形態在這裏表現得不甚明朗,乃是因為馬克思幾乎是在專門關注自己所反對的意識形態信仰”[2]。的確,馬克思並沒有提供一種“字典式”的意識形態概念定義,但不能否認的是,他的確為這樣的定義提供了大量的理論素材。在這一意義上,我們就不能僅因為該文本的論戰性而低估它的理論價值,也不能把理論與一種分析完全割裂開來,仿佛它們完全屬於不同的領域似的。
對於德意誌的意識形態的分析在缺乏理論工具(包括意識形態概念的定義)的情況下如何能開展呢?麥卡尼是想要否認這一事實,即《德意誌意識形態》旨在聚焦於澄清一般概念以便為開展進一步的具體分析做好準備。《德意誌意識形態》的確更聚焦於具體分析,但這並不妨礙它致力於更一般性的意識形態概念。這也適用於馬克思多次使用過但卻從未專門定義過的其他一些範疇,如階級和矛盾等。它們也都是在具體的運用中得到理論澄清的。此外,馬克思、恩格斯不僅考察了具體的德意誌的意識形態,也論及了一般意識形態,這一點可以在原文本的不多見的標題中得到驗證,這個標題就是“一般意識形態,德意誌意識形態(Ideology in general,German Ideology in particula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