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與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論研究

六、意識形態和霸權

字體:16+-

意識形態概念從一種否定性內涵向肯定性內涵的轉變,是經由列寧之手而得以全部完成的,並在盧卡奇這裏得到了確認。其背後的時代背景則是20世紀最初二十年間席卷東歐的新的革命浪潮。然而,俄國革命的勝利卻沒有能夠在其他地方如法再現。於是西歐出現了一個明顯的階級鬥爭低潮時代。同樣,這一曆史變革也在意識形態概念的創新發展中有所體現。不過這一次所發生的不是意識形態概念內涵的根本性替換,而是對其相關性的深度挖掘,其目的則旨在探索維護或推翻西方資本主義體係的可能性。從很大程度上來說,這一探索工作最初是由盧卡奇開啟的。他賦予意識形態之於革命的重要性,顯然標誌著一種新的研究路徑的開啟,在某種意義上,這就是要試圖彌補革命客觀條件的不足。然而,在這些新困難條件下對意識形態概念探索最完備、最富見地的還要算是葛蘭西。經過他的努力,肯定性的意識形態概念收獲了其最富有創意的成果。

一開始,葛蘭西就比列寧和盧卡奇更加關注意識形態概念本身。列寧和盧卡奇盡管抱持的是一種肯定性的意識形態觀,但他們卻沒有試圖將它作為一個概念來加以界定,葛蘭西則對這個定義思考良多,盡管他也沒有看到《德意誌意識形態》,但他卻很好地意識到了自己有意予以反對的否定性概念的存在。在葛蘭西的努力下,肯定性內涵和否定性內涵之間的轉換成了一個自覺的問題、一個理論探討的對象。葛蘭西指出:

我認為,在對意識形態進行價值評估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個潛在的錯誤要素,這個錯誤要素產生於下列事實(這決非偶然),即把一個特定結構的必然的上層建築,以及特定個人的隨意的苦思冥想都稱做意識形態。這個詞語的糟糕的意義已經傳播開來,結果是對於意識形態概念的理論分析被改變了、變質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