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一種肯定的意識形態概念轉化的演變過程中,或許最關鍵的因素就是這樣一個事實,即在馬克思身後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馬克思主義思想家沒接觸過《德意誌意識形態》。別忘了,《德意誌意識形態》第一章即“費爾巴哈章”(這是最重要的部分,特別是就意識形態概念而言)首次在俄國出版的時間是1924年,在德國出版的時間是1926年。[1]拉布裏奧拉、梅林、考茨基、普列漢諾夫以及(更重要的是)列寧、葛蘭西和寫作《曆史與階級意識》時的盧卡奇,都不知道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最有力支持否定性意識形態概念的文本。即便《德意誌意識形態》也會被認為是一個問題叢生的文本,但人們卻很少懷疑它對於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重要性。馬克思、恩格斯的任何其他文獻都沒有像《德意誌意識形態》這樣係統地、單獨地來充分論述意識形態問題。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1926年前這一文本的缺席,對於其間所發生的意識形態概念的演變意義重大。這一缺席的後果因為如下事實而加重,這就是馬恩去世後最初十年間,曆史唯物主義被第一代馬克思主義者係統化和法典化了。這一代人的闡釋得以確定並被尊崇為正統。而這一切還是在他們沒有看到作為一個整體的曆史唯物主義最初形成的關鍵文本《德意誌意識形態》的前提下發生的。《德意誌意識形態》不是馬克思、恩格斯提供最清晰、最概括性的曆史唯物主義原理的地方,因為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後來的著述中經過複述、再述才完成了的工作。但這並不妨礙《德意誌意識形態》在我們理解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概念上的重要作用,因為在這之後就再也沒有一個文獻像《德意誌意識形態》這樣來就意識形態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或拓展性的論述了,至少在馬克思那裏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