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和早期代表人物盧卡奇、葛蘭西等人基於反思西方發達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命運,提出了以超越物化、培養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爭奪文化領導權為主要內涵的文化革命和意識革命構想,並由此開啟了20世紀新馬克思主義關於現代社會的文化批判範式。這一文化批判理論的主線在後來的法蘭克福學派等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中,發展為對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現實的全方位的文化批判。這一文化反思貫穿了政治、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等社會的眾多領域,以獨特方式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
一、意識革命與文化領導權理論
早期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與列寧的文化理論觀點存在一致性,那就是提升了文化的重要性,高度重視文化在無產階級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盧卡奇、葛蘭西、科爾施為代表的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理論建樹,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著“歐洲無產階級革命何以可能發生”這一重要的曆史問題而展開的。他們通過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國無產階級革命失敗經驗的反思和分析,通過對曆史和現實條件的深刻把握,以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和實踐哲學作為理論基點,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未來走向尋找一條新的道路。雖然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化革命理論主要是為革命實踐提供理論指導。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在學理層麵上,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理論秉承了馬克思哲學對文化在社會有機體中的多維作用的理解,高揚人的主體性的基調,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的自由和全麵發展的文化觀。在革命戰略中提升了意識和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強調了人的主體性對於社會曆史的發展和變革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十月革命的勝利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一事件極大地鼓舞了歐洲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熱情。因此,1918—1923年,德國、匈牙利、波蘭、西班牙、意大利等國相繼組建了共產黨並爆發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革命運動。雖然1918—1923年的歐洲革命性質頗為複雜、多樣,包含著民族解放運動、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以及無產階級革命的性質。但不可否認的是,歐洲各國的共產黨和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浪潮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不僅建立了多個無產階級政權,而且為推動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付出了巨大努力,將國際無產階級革命推向了一個新階段。然而,雖然歐洲各國革命的聲勢浩大並一度取得了勝利的果實,但是最終卻因為被鎮壓、幹涉或遭遇分裂叛亂而紛紛宣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