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區別,就其經濟形式來說,不外是商品經濟與自然經濟的區別。現代社會本質上就是商品社會,它與商品經濟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雖然從世界曆史進程來看,不能說有商品經濟就有現代文明,但現代文明的出現則必須以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為前提。很難設想一個國家和民族進入現代文明而它的經濟形式還停留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中。正是這樣的緣故,馬克思在考察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時,始終沒有離開過對商品經濟的分析。
馬克思認為,現代社會就是借助商品經濟確立起來的。“家長製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狀態隨著商業、奢侈、貨幣、交換價值的發展而沒落下去,現代社會則隨著這些東西一道發展起來。”[26]商品經濟在社會發展中所體現的作用,主要在於它的雙重效應,這就是對傳統社會的解體效應以及對現代社會發展的促進效應。正是這兩種效應的綜合作用,加速了社會的新陳代謝。具體說來,商品經濟對於現代社會的產生和發展,主要是通過這樣幾條渠道發揮作用的:
1.促進了以前社會形式的瓦解。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形式盡管表現不同,但其基本特征有兩個:一個是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另—個是共同體成為人們相互之間最重要的組織形式。這種共同體最初表現為以血緣為基礎的原始共同體(如原始社會的原始群、氏族、部落等),而後逐漸表現為地域共同體(如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農業公社)。在共同體內部,人的生產能力隻是在狹窄的範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還沒有形成普遍的聯係和交往,基本上處於自然經濟的統治之下。盡管在這些共同體之中以及共同體之間,也早已出現了商品交換,對共同體起著某種瓦解的作用,但由於這種交換並沒有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形式,因而並未從根本上動搖這些共同體。誠如馬克思所說,“交換手段擁有的社會力量越小,交換手段同直接的勞動產品的性質之間以及同交換者的直接需求之間的聯係越是密切,把個人互相聯結起來的共同體的力量就必定越大”[27]。隻是到了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階段,即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而成為社會普遍的、唯一的經濟形式之後,這種共同體才真正發生了動搖。因為交換的普遍化和經常化,使交換價值控製了全部生產的深度和廣度,交換關係幾乎支配了全部社會關係和交往關係,這便將每一經濟領域和生產部門腳下自然形成的基礎抽掉了,甚至連傳統自給自足的農業也不再可能在自己內部找到其生產條件,而必須麵向市場、服務市場、依賴市場。另外,商品交換把人從一切非經濟的固定依賴關係中解放出來,使生產者變為獨立的私人生產者,這就斬斷了以往依賴關係的紐帶。傳統社會中人的依賴關係或者表現為個人作為共同體、家庭共同勞動力的器官依賴於首領、家長;或者表現為奴隸被當作客觀生產條件屈從於主人;或者表現為農奴對領主、陪臣對諸侯、俗人對牧師、學徒和幫工對行會師傅的人身依附。在這些以人身依附為特征的社會裏,勞動者根本無權也沒有必要成為獨立的生產主體和市場交換主體。商品經濟的發展破天荒地用物的聯係、貨幣關係代替了人的依賴關係,在這種經濟形式下,超經濟的統治與奴役關係再沒有生存的土壤,“人的依賴紐帶、血統差別、教育差別等等事實上都被打破了,被粉碎了”[28]。所有這些,必然導致共同體的解體,將人類社會推向一個新的階段——現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