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必須有賴於科學技術上的革命,這是世界現代化進程所顯示的一個基本方向。
馬克思生活於19世紀,當然沒有遇到我們今天所講的現代科技革命,但是,隻要對《資本論》及其各個手稿加以認真研究的話,不難看到:馬克思雖然沒有談到現代科技革命的具體內容,但他通過對科學技術與現代社會發展一般關係的研究,對科技革命的實質及其發展趨勢提出了許多精辟的科學預見,為我們今天研究這一變革的本質特征及其社會影響,提供了理論資源和方法指南,以致連首先提出“信息社會”、“後工業社會”理論的美國學者貝爾(盡管他不信服馬克思主義)也不得不承認:這一發展的許多方麵很久前就已被人預見到,例如,聖西門和馬克思早就極為關注技術人員和科學在社會轉變中的決定作用。[42]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科技革命對於現代社會發展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以下這些方麵表現出來的:
其一,科技革命加快了社會形態的轉換。在科學技術水平低下的情況下,生產的發展往往以人服從於自然力為前提;而在科學技術發達的條件下,生產的發展則以自然力服從於社會智力為前提,尤其自大工業生產開始以來,“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麽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從而社會生活過程的條件本身在多麽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製並按照這種智力得到改造”[43]。這就意味著,科學在生產力中的地位及其社會功能發生著質的變化,並有力地呼喚著與之相適應的新的社會形態的出現。隨著直接勞動同科學勞動(即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相比日益變為從屬的要素,科學技術不僅促使以往傳統生產方式解體,而且也促使資本這一統治生產的方式走向解體,以讓位於更高級的社會生產形式。馬克思還認為,由於生產和消費的普遍聯係日益增強,現代通訊(即今天所說的信息傳遞)的社會地位也凸顯出來,這就孕育著改變舊的社會形態的巨大可能性:人們試圖通過各種通訊渠道了解其他一切人的活動情況,這些關係和聯係本身就包含著消除舊基地的可能性。[44]這一切,都加劇了新舊社會形態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