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形成和發展雖然不能用自然因素來解釋,但它畢竟與自然條件有關,完全否認自然條件的作用又會走向另一極端;另外,一個社會的現代發展雖然離不開經濟、政治、文化這些主要領域的深刻變革,但也不能忽略其他相關社會條件的具備。研究社會發展,必須對這兩方麵的條件問題予以關注。事實上,馬克思無論是對傳統社會的研究(主要是對亞細亞社會的研究),還是對現代社會的研究,以及對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比較研究,都沒有撇開對相關的自然條件與社會條件的綜合考察。
這裏所講的自然條件是廣義的,它包括地理環境、資源、氣候、交通等多方麵的因素。這些因素均以不同方式對社會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1)地理環境。一個國家、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往往與其發展的特性有著密切的關係。一般說來,位於沿海、水路發達的國家易於接受現代文明,有利於經濟貿易和整個社會的發展;而遠離海洋、窮鄉僻壤的國家則往往趨於落後保守,發展較為緩慢。從世界現代化的總體進程來看,首批進入現代化行列的國家大多是所處地理環境比較好的國家。如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西班牙,大西洋沿岸的英國、葡萄牙、法國、荷蘭、比利時,以及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的美國等,都是海岸線上的國家,它們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其非常快地駛入現代文明的行列。相比之下,與上述許多國家緊鄰的德國卻起步緩慢,遲遲落後於這些國家。因為德國遠離海洋,“因阿爾卑斯山脈而跟意大利的文明隔絕,因波希米亞山脈和莫拉維亞山脈而跟北德意誌的文明隔絕,同時碰巧又都位於歐洲唯一反動的河流的流域之內。多瑙河非但沒有為它們開辟通向文明的道路,反而將它們和更加粗野的地區連接了起來”。因此,現代文明沿著海岸、順著江河洶湧而來的時候,德國“貧瘠而交通阻塞的山區就成了野蠻和封建的避難所”[51]。西方的情況是這樣,東方的情況也基本如此。馬克思認為,東方社會長期停滯,與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氣候和土地條件,特別是從撒哈拉經過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韃靼區直至最高的亞洲高原的一片廣大的沙漠地帶,使利用水渠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設施成了東方農業的基礎。”[52]而這種基礎又客觀上要求中央集權政府的產生,因為舉辦水利公共工程,“需要中央集權的政府進行幹預”[53]。這樣,便造成了東方社會發展的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