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會認識論研究的最大特點也許是社會認識論的學術推進是與社會認識論的研究生培養密切地聯係在一起的,並帶動了一批博士生和碩士生的成長。我自1989年開始招收碩士生,1994年開始招收博士生,先後有50多位博士生和50多位碩士生參加到了社會認識論的研究隊伍,形成了一個非常和諧協調的社會認識論研究共同體。研究生們不僅積極參與到社會認識論的課題研究中,也以社會認識論作為學位論文的主攻方向,提出和研究了一係列的新問題,推動了社會認識論的研究。據不完全統計,先後撰寫的比較直接相關的碩士學位論文題目有:《社會認識的評價機製》(喬誌勇)、《社會認識的預見機製》(何小玲)、《社會認識的觀察機製》(種海峰)、《社會認識的進化機製》(李勇)、《社會認識的客觀性》(張建華)、《簡論社會時間》(李學明)、《簡論社會空間》(王曉華)、《簡論社會和諧》(田偉宏)、《簡論社會心態》(胡紅生)、《簡論社會預警》(潘斌)、《民族精神研究》(吳蘭麗)等。
與此同時,一批博士研究生參與到社會認識論研究,撰寫了一批博士學位論文,其中主要有兩個方麵的係列:一是與實踐哲學相關的係列,如鄒詩鵬《實踐生存論》、吳畏《實踐合理性》、張明倉《實踐意誌論》、張建華《實踐批判論》、夏建國《實踐規範論》等,他們結集出版於我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研究叢書》,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是與社會認識和社會發展相關的係列,有鄭文先《社會理解論》、劉遠傳《社會本體論》、葉澤雄《社會理想論》、張理海《社會評價論》、李勇《社會認識進化論》、孫德忠《社會記憶論》、胡紅生《社會心態論》、潘斌《社會風險論》、賀雪峰《村治的邏輯》、林世選《國民素質論》、楊國斌《社會階層論》、謝俊《虛擬自我論》、王能東《技術生存論》、董慧《社會活力論》、穀聲然《社會信仰論》、吳蘭麗《社會時間論》、何丹《認知公正論》、陳仕平《社會認同論》、王曉磊《社會空間論》、楊玲《文化交往論》、陳祖召《社會開放論》、張冉《文化自覺論》、宮麗《精神家園論》、鄭劍《社會資本論》、栗誌剛《民族認同論》、邵南征《社會道德論》、王景華《社會真理論》、羅天強《技術規律論》、鄧先奇《社會幸福論》、李宗榮《信息複雜性》、張果《虛擬空間論》、劉玉軍《社會想象論》、劉露曉《生命價值論》、許建爭《道德境界論》、劉瓊《虛擬的語言哲學研究》、顧建明《社會傳播論》,它們從各種角度研究社會認識論的一些難題,極大地拓寬和深化了社會認識論的研究。同時還有不少同學從其他角度開展研究,例如陳剛《世界層次結構的非還原理論》、楊柱《孔子教育思想與當代教育發展》、牛慧娟《大學教育與學生主體教育發展》、李強《大學生命教育論》、劉同舫《馬克思的人類解放思想研究》、王宏偉《馬克思的現代性思想研究》、齊城《中國現代農業支持政策研究》、李慶平《柯林伍德重演思想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