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來,我們對於社會認識論的性質和研究對象的認識經曆了一個由狹義到廣義、由比較表象到比較深入的發展過程,相應地我們的社會認識論研究和教學也形成了三個相互聯係又相對獨立的研究階段:社會認識論導論、社會認識方法論、人文社會科學哲學。我們現在將其概括為社會認識論的三期研究。
第一階段:社會認識論開題立論。在提出社會認識論問題並進行第一期研究時,我們主要是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界定社會認識論的,把社會認識論作為認識論的一個分支,側重從認識論的視角考察社會認識,認為社會認識就是人們對於社會的認識,社會認識論是關於人們如何認識社會的哲學學說,它以人們認識社會的活動為對象,力圖揭示社會認識活動的特殊性質、特點和規律,探索其獨特的方法論原則。第一期研究的主要任務是開題立論,將社會認識論建立為一門相對獨立的認識論分支學科,其成果主要是拙著《社會認識論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收入胡繩主編的“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和一批本領域的數十篇相關學術論文、書評。1989年4月在四川樂山召開了全國首屆社會認識論學術研討會,數十位作者帶著幾十篇論文與會,掀起了社會認識論研究的一個小**。
第二階段:社會認識方法論探究。深入的研究引發了進一步的思考,社會認識論應當以提升人們認識社會的能力和水平為目標,促使社會認識的科學化。社會現象是事實與價值的統一,相應地,社會認識也不是單純的社會認知,還包含著社會評價、社會選擇、社會理解、社會釋義、社會規劃、社會決策、社會調控、社會規範等,是一種比較廣義的社會認識。對於社會認識論的這種界說極大地拓展了社會認識論的研究視野,將第一期研究未能加以探討的許多問題納入到了社會認識論的研究視野,而對於這些問題的探討引出了許多更加複雜的學術和實踐難題。在《深入探析人類社會自我認識之謎——社會認識論研究的回顧、透視與展望》(《武漢大學學報》1993年第6期,百年校慶特刊)一文中,筆者在回顧社會認識論研究發展過程及其主要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認識論研究中的10個難題:①社會認識係統中主體與客體自我涉及、自我相關;②社會曆史的可知性與社會認識的真理性;③社會價值的多元性與社會評價的多義性;④個人對社會的對象性認識與社會總體的自我認識;⑤社會活動的自覺性與社會規律的客觀性;⑥認識活動的時空有限性和社會曆史進程的時空無限性;⑦社會觀念與社會現實內在交織;⑧社會交往中社會規範的“通約”與轉換問題;⑨文化體係的中介功能與屏障作用;⑩認知與評價、審美、功利追求的交錯、互滲與衝突;等等。對這些理論和實踐難題的解答既要求視野的拓展,也要求思路的轉換,更要求方法的更新,從總體上看則都屬於方法論問題,這就凸顯了社會認識論第二期研究的主題:社會認識方法論,也提出了社會認識論第二期研究的任務,這就是探討社會認識的科學性和科學化問題,並為人們更加科學地認識社會提供科學的方法論原則。社會認識論的第二期研究之所以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於一批非常優秀的博士生和碩士生的加盟。自1989年開始招收碩士生,1994年開始招收博士生,先後有12位博士生、11位碩士生參加到了社會認識論的研究隊伍,形成了一個非常和諧協調的社會認識論研究共同體。他們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都圍繞社會認識論的一些難點和開拓性問題展開並形成了係列,同時我們又協同攻關一道研究社會認識論的前沿問題,完成了社會認識論的第二期研究計劃,也是國家教委“八五”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社會認識方法論”,其成果主要是由我主編的《社會認識方法論》以及一批博士和碩士學位論文,以及公開發表的數十篇學術論文。《社會認識論》作為由我總主編的《當代人文社會科學哲學叢書》中的一部,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列入“武漢大學學術叢書”於1998年出版。該書從方法論上回顧近代以來西方社會和中華民族自我認識的曆史發展,透視當代人文社會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的方法論特征,將社會認識活動分解為社會觀測、社會發現、社會預測、社會評價、社會傳播、社會決策等具體的活動方式,從活動與方法的統一中加以探索,在此基礎上探討社會科學知識的檢驗與進化問題,並提出了科學地認識社會所應當遵循的方法論原則:客觀性原則、具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發展性原則、主體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