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研究(精裝)

三、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

字體:16+-

勞動是人的本質,準確的說法應當是: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或人的類本質。對於一般的事物或動物來說,找到它區別於其他事物、其他動物的類特性也就夠了。一窩蜜蜂實際上隻是一隻蜜蜂,蜜蜂的類特性也就是個體的特性。人則不同。勞動不是人類個體所固有的特性。從人類的形成看,“為了在發展過程中脫離動物狀態,實現自然界中的最偉大的進步,還需要一種因素:以群的聯合力量和集體行為來彌補個體自衛能力的不足”[15]。在現實的社會中,馬克思認為,一切勞動都離不開個人,但勞動並不是個人的單獨勞動,“孤立的個人在社會之外進行生產——這是罕見的事”[16]。

對於人的理論研究來說,僅僅了解人的勞動本質還是遠遠不夠的,它沒有考慮到一定的社會形態、社會結構對人的影響,沒有看到不同曆史時期的經濟關係、政治關係和思想關係對人的不同作用,因而還比較抽象,還隻是揭示出人的“一般本質”。費爾巴哈由於把人看作生物的人,所以他關於人的本質的理論也就始終停留在“類本質”的層次上。對於馬克思來說,在承認人的一般本質的前提下,還要繼續揭示不同勞動條件下造就的不同個人,因為“個人是什麽樣的,這取決於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17]。而且,當年馬克思所關心的,也主要不是人和動物有什麽不同,而是這個或那個社會經濟形態中的人的不同,是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階級的命運。因此,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18]這是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中的一個根本性命題,標誌著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從根本上改變了曆史上關於人的本質的思考方式。按照傳統的講法,本質和關係相比是屬於個人的,而馬克思在這裏恰恰是根據關係來說明“本質”,認為個體不是人們關係的起源或構成的基礎,而是這些關係的“承受者”,是社會關係使個體變成社會的人,形成獨特的社會品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人的考察始終堅持了這個原則,緊緊抓住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他說:“我決不用玫瑰色描繪資本家和地主的麵貌。不過這裏涉及到的人,隻是經濟範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係和利益的承擔者。我的觀點是: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曆史過程。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係,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係的產物。”[19]在談到資本家和工人的區別時,馬克思強調:“這種生產方式的主要當事人,資本家和雇傭工人,本身不過是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體現者,人格化,是由社會生產過程加在個人身上的一定的社會性質,是這些一定的社會生產關係的產物。”[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