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看來,人的需要是和人的本性聯係在一起的。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係起來。”[1]這個論述說明,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即人天生的固有的特性。需要同人類共始終。滿足正當需要是人不可剝奪的權利。一切壓抑人的正當需要的行為,都是違背人性的,都從根本上否認了人本身。
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主要表現為他的勞動力”,這種“勞動力”對於資本家來說不過是“物”,沒有七情六欲和需要的存在物。所以工人的存在是一種違背人的本性的“非人的”存在。馬克思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用“非鯨魚的”例子表述過自己的這一思想。他說,一條被從水裏移到它所不能適應的環境中的鯨魚,如果它具有意識的話,那麽必然感到它生存的環境是一種“非鯨魚的”環境,是和它的鯨魚的“本性”發生矛盾的環境。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工人就是這樣,他們深感到自己“非人的”生活和自己“人的本性”之間的矛盾,於是便起而反抗這個社會。馬克思的這個看法和他在《神聖家族》中一個著名論斷是一致的:無產階級在被唾棄的狀況下對這種狀況的憤慨,是由於它的人類本性和它的生活狀況相矛盾。而共產主義,馬克思指出,就是勞動者在“最尊重他們的人的本性和最適應這種本性”的情況下進行生活和勞動。“共產主義的最重要的不同於一切反動的社會主義的原則之一就是下麵這個以研究人的本性為基礎的實際信念,即人們的頭腦和智力的差別,根本不應引起胃和肉體需要的差別;由此可見,‘按能力計報酬’這個以我們目前的製度為基礎的不正確的原理應當——因為這個原理是僅就狹義的消費而言——變為‘按需分配’這樣一個原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