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和恩格斯是直接承續德國古典哲學而開始他們的哲學活動的。盡管馬克思和恩格斯更重視黑格爾關於辯證法和曆史發展的思想,對黑格爾的評價遠高於康德,但康德高揚主體能動性的思想無疑給馬克思以重要的影響,這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都可以看得出來。馬克思和恩格斯活動的年代,現代價值論還處於醞釀的時期,一些有影響的價值論著作基本都是在馬克思逝世後出版的,而在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整理出版馬克思未竟的《資本論》遺稿上,這就決定了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對當時正在興起的價值論思潮有較多的關注。更為主要的是,他們在創立自己的學說之初,工作的重點是論證共產主義學說的科學性,也就是說,他們側重研究的是曆史發展的必然性,或者說是側重從認知方麵研究經濟運動和社會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與此相聯係,他們曾多次批評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僅從道德的角度,亦即從價值的角度或應該的角度批判資本主義,而把社會主義當作是一種更合乎人類理性的理想社會,是靠人類理性的覺悟就可以實現的社會。馬克思在吸取和改造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創立了剩餘價值理論,但馬克思對經濟學的價值概念有明確的規定,認為這是與商品的使用價值完全不同的東西。任何把價值(經濟學意義的價值)與使用價值相等同或把價值當作是使用價值的一般抽象的做法都是馬克思所堅決反對的。正是由於這種情況,對於馬克思主義有沒有自己的哲學價值論,應不應該有自己的哲學價值論,在國內和國際學術界一直有著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
我們知道,在西方理論界,長期以來存在著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是物質決定論和經濟決定論的誤解或故意歪曲,在這種觀點看來,馬克思主義根本不重視人和人的價值問題,自然在哲學上也沒有自己的價值理論。敵視馬克思主義的流派自不待說,就是那些稱馬克思主義是“不可逾越的”、對馬克思表示了相當的尊重的哲學家,如存在主義的薩特,也曾認為馬克思主義存在著人學的“空場”,需要用人學和價值學說來“補充”馬克思主義的“缺陷”。而隨著20世紀30年代馬克思一些早期著作尤其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發表,一些人則聲稱發現了新的馬克思,他們或是製造所謂“早期馬克思”和“晚期馬克思”的對立,或是幹脆否定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的科學性而把馬克思扮飾成一個“道德家”、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甚至說馬克思是一個像耶穌基督那樣的道德預言家。“結果,西方世界的當前興趣便集中在馬克思以下幾個方麵的論述上,即他對人的看法,對異化的人的分析以及要建立一個人人不受剝削的更人道的社會,才能使每個人的全部潛在能力發展得最完滿的建議。”[1]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派別主要是從人道主義、人性論的角度批判現代資本主義造成的各種人的異化現象,他們聲稱要繼承、發展馬克思的事業,可他們理解的馬克思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人道主義的馬克思。當然也有人對此持反對態度,堅持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科學的理論,認為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義思想是其理論尚未成熟的表現,是受浪漫主義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影響的痕跡或結果(阿爾都塞)。他們也主張馬克思主義是要發展的,或是通過概念分析使之建立在更科學的基礎上,如柯亨等分析的馬克思主義,或者結合實際的新發展“重建曆史唯物主義”,如哈貝馬斯等人,總之是沿著科學化的路子來解釋、“保衛”、推進馬克思主義。可以這麽說,馬克思經典作家那裏本來就存在的科學與價值的內在差別和緊張,在西方馬克思主義這裏變成了水火不容、相互對立、相互否定的兩種路向,各持一端,相互攻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