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研究(精裝)

三、主體需要—能力結構的複雜性

字體:16+-

從上麵的分析我們可知,人作為主體,其需要是多方麵的、多種多樣的,而每一種需要都以一定的能力作為基礎、前提或支撐。性欲以一定的性能力為前提,食欲以一定的消化能力為基礎,沒有欣賞音樂的能力,也就不會有欣賞音樂的需要,沒有曆史學的知識和能力,也不會產生收藏、鑒賞文物的興趣。總之,需要總是在一定能力基礎上產生的需要,而能力也總是形成一定需要並使之得到滿足的能力。這是就其一致性的方麵說,就其區別的方麵說,能力具有一定的普泛性,作為一種動力可以施用於多個方麵,而需要則針對著特定的對象,使能力發揮朝著特定的目標和方向。人有時有某種需要,形成了某種目標,可實現目標的能力不足,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講的就是這種情況。

經濟學中討論需求,多指的是“有效需求”,即有一定的資金支付能力的需求,這意味著還有相當數量的需求,隻不過缺乏購買能力而可暫不考慮進來。我們這裏的討論也采取這種策略,主要側重於需要與能力相一致的方麵,為了敘述的方便,主要討論需要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在我們過去的哲學理論研究中,對人的需要的研究幾乎處於一種空白的狀態,隻是在新時期價值理論興起之後,才開始重視起來,而一些同誌又對之多有批評和誤解,似乎重視了人的需要,突出了需要範疇對於理解價值問題的重要性,就會削弱、瓦解集體主義道德,甚至導致個人主義和相對主義。有人曾指出,需要有健康的合理的和不健康的不合理的之分,若以需要為價值的尺度,就必然會導致理論混亂。其實,這種觀點恰恰是孤立地看待需要的表現,他們不理解需要是一個體係,是一個有機結構,說某種需要不合理,不健康,是病態的,正是相對於這個有機結構而對這個需要的某種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