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研究

二、需要是人的現實活動的原驅力

字體:16+-

人的生存是人類曆史的首要前提,因為所謂曆史無非就是人類生存過程的時間上的延續。用馬克思的話說,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曆史,必須能夠生活,這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基本的東西,就需要物質生產勞動,人類的第一個曆史事實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勞動。曆史的第二個事實是,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曆史發展過程的第三種關係是家庭,家庭本來是滿足人自身的生產的一種社會形式,最初也是唯一的社會關係,而當需要的增長產生了新的社會關係,人口的增多又產生了新的社會需要的時候,家庭便成為從屬的關係了。而語言和意識,也是由於需要,由於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1]

我們看到,馬克思在論述社會曆史發展的基本要素、基本前提的時候,處處都提到“需要”,不僅如此,他還處處都把“需要”當作是一種原動力,一種始因,用以來解釋人們的活動。在這裏,馬克思把需要當作是一種經驗的事實來對待的,所謂經驗的事實,就是某種人人都能感知的無須爭辯的事實。馬克思把人的肉體需要看作是一種“自然的需要”,在一些地方他甚至認為這種自然的需要是人和動物共有的,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語句:“動物隻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隻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並且隻有不受這種需要的影響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隻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於對象。”[2]很顯然,馬克思在強調人的活動與動物的本能式的活動相區別的同時,也包含了人的需要與動物的需要相區別的意思。嚴格說來,講動物的“需要”和“生產”,隻是一種方便的擬人化的說法。後來恩格斯就講道:“動物最多是搜集,而人則能從事生產。僅僅由於這個唯一的然而是基本的區別,就不可能把動物社會的規律直接搬到人類社會中來。”[3]馬克思也說過,“凡是有某種關係存在的地方,這種關係都是為我而存在的;動物不對什麽東西發生‘關係’,而且根本沒有‘關係’;對於動物說來,它對他物的關係不是作為關係存在的。”[4]動物沒有把自身與自身需要的對象區別開來,對象對動物來說就不是它的對象,需要也就不作為需要而存在。隻有人才區分了自身的需要和需要的對象,隻有人的需要才是原本意義的或嚴格意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