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創立自己全新的哲學特別是全新的曆史觀,是以深刻地洞察到以往舊式哲學,包括唯心主義和以費爾巴哈為最高代表的直觀唯物主義的根本性缺陷為前提的。馬克思說,以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就是不能把事物、現實、感性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能從主體方麵去理解,因此看不到人的能動性;唯心主義看到了人的能動性,但隻是抽象地強調了能動性,因為它也不懂得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1]實踐就是現實的人的現實的活動,不懂得實踐,是與他們抽象地看待人直接關聯的,反過來說也同樣正確,不從現實的人出發,也就不可能弄懂人的現實的實踐。正因為如此,馬克思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談到他自己的觀察方法與德國哲學的觀察方法的根本區別時,就講到“前一種考察方法從意識出發,把意識看作是有生命的個人。後一種符合現實生活的考察方法則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把意識僅僅看作是他們的意識”[2]。可以說,從實踐出發和從現實的人出發,二者是直接同一的,不過前者側重的是現實的人的現實的活動,後者側重的現實活動的現實主體。
過去的哲學家們抽象地看待人,從抽象的人出發來觀察和思考問題,這是一個總的特征,但在不同的哲學家、不同的哲學派別那裏,這個“抽象的人”又是不一樣的。唯心主義哲學抓住的是人的意識、思維、意誌、情感等,他們忘記了人的肉體存在,或是認為肉體存在是低級的、非本質的東西,從而也就忽視了人作為物質性存在而具有的受動性的一麵。舊唯物主義哲學家看到了人的肉體存在,強調了人的受動性,卻忽視了人的受動性與動物的受動性的根本區別。因此,他們都不明白普遍存在的因果必然性在人的活動中所發生的變形和特殊表現,要麽堅持因果必然性而貶低了人的能動性,形成機械唯物主義;要麽承認並誇大能動性誇大自由意誌的作用而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唯心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