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及其發展的理解,從不同的視野出發會有不同的解釋模式。如從時間上,可劃分為馬克思恩格斯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第二國際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列寧斯大林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鄧小平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等;從地域上,可劃分為蘇聯的馬克思主義、東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現代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等;從理論性質上,一些西方學者又劃分為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科學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現象學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的馬克思主義等。這些不同的理解和劃分,歸結到一點,實際上關涉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與“闡釋”的問題,也即“經典的馬克思主義”與“闡釋的馬克思主義”的關係問題。[1]
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主要是指馬克思恩格斯本人創立的基本思想;而馬克思主義的“闡釋”,主要是指馬克思恩格斯之後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解釋。關於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與“闡釋”問題,這是馬克思還在世時就存在並一直爭論到現在的重大問題。這一問題的實質,說到底是“確立誰是馬克思主義的‘權威’和‘代言人’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從誕生到今天的160多年的發展曆程中,一個基本趨勢就是以“闡釋”超越或取代“經典”。馬克思之後的一些馬克思主義的“闡釋者”,往往隻是抓住馬克思主義理論完整體係的某一部分、某一片段或某一話語,把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硬性地分割和對立起來,實際上是誤解、曲解和肢解了馬克思主義。如第二國際的一些理論家們曾極力把哲學從馬克思主義中驅逐出去,否認馬克思主義有自己的哲學基礎,主張用馬赫主義等來補充馬克思主義。考茨基就聲稱:“我並不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任何哲學,而是把它理解為一種實驗科學,即一種特殊的社會觀。”[2]如果說第二國際的理論家們企圖通過否定馬克思主義哲學來否定或取代馬克思主義科學體係的話,後來的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則正好相反,他們企圖把馬克思主義僅僅歸結為“哲學”[3]。而當代西方出現的所謂“後馬克思主義”,雖然也還打馬克思主義的“旗”,實則脫離了馬克思主義。如以拉克勞、墨菲為代表的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而強調政治霸權的“激進民主政治”[4],以鮑德裏亞為代表的反對馬克思主義的生產理論而強調消費的“符號交換”[5]等,實質上都是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來反對或“取代”馬克思主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