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空問題顯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但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很長時間裏,國內對馬克思主義時空觀的研究和傳統教科書對該理論的闡釋僅停留於辯證的自然時空觀上,社會時空問題很少得到關注。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學者開始注意到社會時空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中的重要性,並展開了逐步深入的探討。
(一)社會時空與人類的實踐活動
關於馬克思的社會時空觀,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已有較深入的討論。[1]近年國內學術界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劉奔先生的《時間是人類的發展空間——社會時—空初探》(《哲學研究》1991年第1期),俞吾金先生的《馬克思時空觀新論》(《哲學研究》1996年第3期),王銳生教授的《唯物史觀的時空觀》(《人文雜誌》1996年第6期),張奎良先生的《馬克思時空觀新論》(《江海學刊》2004年第1期),青年學者孫樂強的論文《馬克思社會時間理論的三重視域》(《福建論壇》2005年第9期),胡敏中教授的論文《論馬克思主義的自然時間觀和社會時間觀》(《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年第2期),王南湜先生的《社會時空問題的再考察》(《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3期)。對於國內各位學者的這些研究成果(2003年以前),高鴻博士在其《近年來馬克思社會時空觀研究綜述》(《教學研究》2003年第10期)一文中進行了歸納,指出:“一些學者在反思傳統教科書時空觀得失的基礎上,揭示了馬克思社會時空觀的理論特色:(1)馬克思從經濟學角度表述時空觀,並不是為了純粹的理論建構,而是基於現實社會批判的需要。所以它始終保持哲學的高度,並自始至終著眼於實踐的思維方式和批判方式。(2)馬克思不是從傳統哲學的時空框架出發引申出時空概念,而是從人的實踐活動,特別是生產勞動出發引申出時空概念。馬克思始終是把時空問題放在資本主義社會這一特定的社會曆史條件下進行考察的。他沒有局限於‘物質——運動——時空——規律’的形而上學公式,而是抓住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邏輯,即:物——價值——時空——自由。在對資本主義曆史條件的考察的基礎上,從時空角度考察三大社會形態,形成了社會形態時空理論。”而張奎良先生則認為,實踐時空作為人的實踐活動的廣延和持續,是馬克思時空觀的內核;而物質時空和信息時空則是馬克思的實踐時空的生成基礎和合理延伸;三者的依次遞進構成了一幅時空觀演化的基本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