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

五、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論

字體:16+-

馬克思在深刻研究與剖析人類階級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上,提出了關於未來人類社會的科學構想,這就是資本主義製度的掘墓人無產階級,通過使用階級鬥爭、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重要手段,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最終實現人類的徹底解放。馬克思的社會理想是實現了每一個人的自由與解放的“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人不是自我封閉的自然物,而是社會關係的產物,所謂解放,就是使人的世界和人的關係回歸於人自身。馬克思將由真正自由的人組成的社會稱為“真正的人道主義”的社會。他認為共產主義不是抽象的理想,而是消滅現狀的現實的運動,是對私有財產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總的來看,人們對馬克思社會理想的原則定位大致沒有什麽較為明顯的分歧,但對其具體內容的解讀卻表現出一些不同的思路來。近年來,國內學術界從不同側麵對馬克思的社會理想的理論實質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解讀,這裏謹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幾種解讀方案作一介紹和梳理。

(一)以具體人性論理解馬克思的社會理想

這種解讀方案的持有者主要是東北師範大學的胡海波教授和他所指導的研究生秦怡紅女士,其代表性成果就是後者於2005年通過答辯的學位論文《論馬克思的社會理想》。這裏主要依據這篇學位論文的主要內容將這種解讀方案的基本思路做一闡述。

這種理解方案認為,具體人性論是真實理解馬克思社會理想的理論基礎,而以往我們對它的理解卻都是建立在抽象人性論基礎上的,馬克思社會理想的真正內涵並沒有被人們所完全認識,因此造成了現實和理論中的諸多困惑,所以有必要以具體人性論為基礎,重新理解馬克思社會理想的真義。具體人性論從人的雙重生命本性出發,將人理解為一種不斷生成、完善、個性豐富的存在,人身上並沒有什麽一成不變的、永恒的本質,對於人,也許唯一永恒和不變的就是人性永遠處於不斷的生成與完善之中,所以人在本質上是一種價值性的存在。以這樣對人的理解,社會也就不可能是與人對立的實體,而隻能是人的存在形態、人與人的關係,而人的社會理想在本質上也隻是以社會的方式對人性生成與完善的價值追求。既然人處於永恒的生成與完善過程之中、人沒有一個最理想的存在狀態作為人的本質與現實存在的人相對立,那麽現實存在的人就是真實,人性的生成與完善隻能以現實存在的人為基礎,所以社會理想在現實性上就表現為“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馬克思的社會理想恰是完美地實現了價值性與現實性的統一,才使得二者的內涵都得到完整的體現,並在這個意義上根本超越了以往的社會理想。在《論馬克思的社會理想》一文中,作者對馬克思社會理想的真義做了如下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