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

四、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批判論

字體:16+-

社會批判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社會觀的一個重要內容,但20世紀90年代以前,這一重要內容在國內學術界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學術界開始把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逐步納入理論視野,並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為我們進一步從不同角度逐步深化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一)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概念界定和基本含義

近年來,學術界對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研究日趨成為熱點話題,因此,有必要對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研究現狀進行一次總體分析。這裏主要參照張振鵬的《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研究述評》(《高校社科動態》2008年第4期)和孫顯蔚的《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研究述評》(《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12期)所提供的線索和內容對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實質的研究狀況作一下簡單梳理。

根據張振鵬先生的歸納,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是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全麵、係統的批判中確立無產階級曆史地位和使命的理論體係。在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實質的理解上,從概念界定的角度看,學術界大致有三種觀點:第一種就是通過界定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對象來確定其實質。豐子義認為,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根基性批判,而非簡單的文化批判、現象批判,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原本”的批判,而不是“副本”的批判。王新生認為,馬克思對現實生活世界所作的社會曆史批判是他對生活世界的總批判,因而是以哲學的方式而不是以具體科學的方式批判現實的世界。以上觀點最直接地表征了社會批判的基本要義。第二種就是把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確定為一個時段或者一個過程。仰海峰認為,馬克思是從早期人本主義異化觀出發的哲學批判,通過社會自身內在的判力轉化為成熟時期的社會批判。陳勝雲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是以唯物主義為前提的批判,並展開一個唯物主義的分析過程。呂世榮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是過程的自我批判,即對現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著對其否定的理解,就是把任何一個特殊的階段當作過程理解,同時又是理論上的自我批判,即實現自身的自我超越、自我否定、自我發展的過程。以上觀點突出了社會批判的過程性,但忽視了對社會批判的本質定位。第三種就是把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界定為一種主體性的意識和活動。趙泳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是一定的、具體的社會曆史認識主體,把社會內存在的一切即人們現實的社會生活作為認識、評價的客體,是一種反思性的曆史認識和評價活動。其本質就是對一定社會的本性、需要、社會結構、意識形態、文化傳統、階級狀況等的反思或社會自我意識。王震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批判在本質上體現為一種符合曆史規律的創造性的物質實踐活動,社會批判理論的最終目的是把意識到的存在轉化為感性現實。這種觀點突出認識主體和社會主體在社會批判中的地位和作用,視角獨特,認識獨到,但顯偏頗。多數學者對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實質的闡釋予以回避。現有的觀點多數是對象性的界定、特征性的概述和前提性的匯總。而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實質是研究這個理論體係的基本起點,所以,如何完整、科學地界定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實質對這個理論體係的研究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