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馬克思的本體論立場曾經由“自我意識”而得到某種表述、並有缺失概念形式的“思有同一”作為某種補充的話,那麽,其本體論立場之發生轉變,不久將要取得的概念形式就是作為感性對象的“現實的人”。然而,把現實性理解為感性—對象性,並依這一原則來確立“現實的人”的概念,首先是費爾巴哈的功績。為了充分說明這種聯係,就需要論證費爾巴哈的本體論原則對於馬克思此前觀點的必要性以及引導到此後觀點的必然性。因此,重要的是證明,當馬克思采納費爾巴哈的基本觀點時,“現實的人”的概念如何有效地滿足了馬克思當時社會政治批判之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在哲學上如何有效地彌合了馬克思曾經在黑格爾思有統一的原則上所撕開的概念缺口;而這個概念又如何反過來同得到充分發揮的“活動”原則發生種種衝突和關聯——並從這種衝突和關聯中必然地引導到以新的概念形式出現的新的哲學原則。換句話說,我們試圖表明,費爾巴哈的本體論立場(感性對象性的、現實的人)在什麽條件下對於馬克思的思想進程來說成為必要的,以及在什麽情況下費爾巴哈這個概念的自我矛盾和瓦解成為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