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與韋伯社會理論比較研究

第一節 馬克思關於現代性存在論基礎的研究

字體:16+-

在恩格斯看來,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曆史的發展規律,澄清了“曆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基本事實:

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2]

恩格斯這裏指的是《德意誌意識形態》中的曆史唯物主義原理,這一原理是適用於任何時代的一般性原則,而不是對於現代性的特殊說明,揭示的是現代性存在論基礎之前提。這種廣義曆史唯物主義的規定,“是一部抽象出來的社會曆史本質的邏輯”,“不是可以直接在生活中指認的東西”。以《資本論》及其手稿為代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是對經濟力量顛倒地決定人與社會這樣一種特定的曆史情境的指認”[3]。通過對現代性“資本”原則的揭示,馬克思為我們完整地呈現出現代社會生活的麵貌,從抽象的人類學之一般規定上升到對現時代的具體說明,“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4]。總體而言,馬克思對現代性存在論基礎的揭示,可從人類曆史之一般與資本邏輯批判兩個層麵來理解:前者指出一般意義上的生產勞動構成了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是適用於任何時代的一般性曆史唯物主義原理;後者則展開了對資本邏輯的揭示,是對現代性加以特殊說明的政治經濟學批判。

一、對現代性存在論基礎之前提的揭示

恩格斯將曆史唯物主義譽為馬克思一生之中的兩大理論“發現”之一,他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核心命題作出了堪稱經典的概括:“每一曆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曆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並且隻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曆史才能得到說明。”[5]曆史唯物主義的創立過程是一場深刻的哲學變革。馬克思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隻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6]。海德格爾就認為馬克思“深入到曆史的本質性的一度中去了”,馬克思“關於曆史的觀點比其餘的曆史學優越”[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