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韋伯文化論研究的代表作,發表於1904年到1905年之間,最初是以論文形式刊登在《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文庫》。1919年左右,韋伯將此文收入《宗教社會學論文集》,並增添了許多注釋。在韋伯生前,《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就遭到種種誤解。為此,他多次撰文申明自己的本意,並將這些內容補充到注釋之中,以致該書注釋的長度接近全書的三分之二。然而,由於帕森斯對韋伯的詮釋[184],韋伯被刻畫為“資產階級的馬克思”,與“馬克思的幽靈”論辯。由此,形成了一種錯誤的認識:“韋伯針對馬克思的原理提出,資本主義的起源並不歸因於物質因素,而在於精神上的價值觀念”[185],從而遮蔽了韋伯關於世界諸宗教之經濟倫理研究的本來麵目。為此,重新檢視《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的理論意義,進而理解韋伯文化論研究的思想本意,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韋伯與《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寫作
韋伯於1864年4月21日出生在普魯士圖林根(Thüringen)的愛爾福特城(Erfurt)。父親老馬克斯·韋伯出身於德國西部一個紡織工場主家庭,是位訓練有素的律師,在俾斯麥統治時期曾任民族自由黨的議員。他在幼年就見過狄爾泰、蒙森、施密特、特賴奇克、濟貝爾等著名學者。1882年,他進入海德堡大學學習法律,還廣泛涉獵經濟學、曆史學、哲學和神學。
1884年秋,韋伯在斯特拉斯堡服兵役期滿後回到柏林大學繼續讀書,其間又多次回到軍隊參加軍事訓練。最終,他於1889年以《論中世紀商業團體的曆史》為題,通過博士論文答辯。該論文考察了“由若幹人共同分擔一個企業的成本、風險或利潤的法律原則”[186]。1891年,他完成大學任教資格論文——《羅馬農業史及其對公法和私法的影響》,該文“考察了羅馬社會土地測量的方法、各種地產所使用的名稱以及現存羅馬人論農業的著作,據此分析了羅馬當時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發展”[187]。1892年,他作為柏林大學的講師,對易北河以東省份的農業工人狀況做了廣泛的調查,並發表了一份900頁的報告。[188]1894年秋,他受聘為弗萊堡大學經濟學教授,並於1895年發表《民族國家與經濟政策》的就職演講。1896年,他受聘為海德堡大學政治科學教授。在那裏,圍繞在他身邊,逐漸形成了一個“韋伯圈”,包括文德爾班、李凱爾特、拉斯克、特勒爾奇、桑巴特、騰尼斯、西美爾、雅斯貝爾斯、盧卡奇、布洛赫等著名學者。1903年,他和桑巴特、雅費合作創辦了《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文庫》。在隨後的1910年,他和騰尼斯、西美爾一起創建了德國社會學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