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是《曆史與階級意識》中的核心概念,負有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生活和探索無產階級革命策略的雙重使命,正是透過對“物化”的深入思考,青年盧卡奇才逐步揭示出“總體性”、“階級意識”等一係列重要範疇。在西方,哈貝馬斯認為“盧卡奇把合理化和物化看作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麵”,於是選取了“合理化”的視角來展示從盧卡奇到霍克海默、阿多諾“作為物化的合理化”的理論發展脈絡。[26]在國內,青年盧卡奇“物化”理論中包含著馬克思與韋伯兩大理論支援背景已經成為學界的一種共識,張一兵教授使用“雙重邏輯”的表述指明這一點,也即“表麵語義上的馬克思意義上商品結構(生產關係)之上的物化與深層邏輯規定的韋伯意義上生產過程(技術)的物化”,並據此將這一綜合判定為對馬克思與韋伯的“非法的理論拚合”[27],暗示該理論的“非馬克思性”,然而這在某種意義上卻造成了一種遮蔽。既然“物化”存在著馬克思與韋伯的“雙重邏輯”,那麽任何探討“物化”理論歸屬的嚐試勢必建立在反思馬克思與韋伯兩大古典社會理論體係關係的基礎上。如果把馬克思與韋伯簡單地、非此即彼地對立起來的看法本身就值得懷疑,那麽對青年盧卡奇在《曆史與階級意識》中綜合馬克思與韋伯的合法性提出的質疑便值得商榷,談論“物化”是否背離了馬克思、乃至判定其理論歸屬就更是奢談。在筆者看來,青年盧卡奇以“物化”理論為中介,來探尋馬克思與韋伯綜合的可能性視域,並創造性地將韋伯的合理化論題引入馬克思開創的現代性批判的話語傳統中,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源頭之一。
一、從商品拜物教批判開始的“物化”理論
“物化”理論的出發點正是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我們有必要來簡要地回顧馬克思的這一理論。《資本論》揭示出“商品形式的奧秘”在於“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造成“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係”“在人們麵前采取了物與物的關係的虛幻形式”,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商品拜物教。可以說,商品拜物教“來源於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