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與韋伯社會理論比較研究

第三節 對馬克思與韋伯社會批判理論的比較

字體:16+-

馬克思在批判舊世界的過程中發現新世界,其現代性批判的內核表現為一種現代性的辯證法,他對現代性的超越不僅是一種理論中的超越,更是一種現實中的超越。韋伯把現代性理解為社會生活諸領域的合理化過程,但他並未局限於表彰合理化的成就。他對現代性的後果充滿憂慮,充分地意識到合理化的“吊詭”最終將使人生活於“鐵籠”。芬伯格指出:“韋伯拒斥了辯證法,沒有提出替代資本主義的形式。盡管韋伯意識到資本主義的社會偏見,但是他沒有對形式合理性進行哲學批判;就像大部分現代社會理論一樣,對韋伯來說,在理性化的過程中,特殊社會階層的掌權最終隻不過是進步的不可避免的副效應。”[71]

一、批判精神與價值中立

馬克思的現代性研究中充滿著批判精神。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確立起“新思潮”的優越性,他認為,“新思潮的優點就恰恰在於我們不想教條式地預料未來,而隻是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72]。馬克思思想往往是通過論戰的方式闡發,澄清錯誤主張,申明科學理論,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其大部分著作,都是以“批判”來命名的。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批判精神絕不僅僅是一種話語批判,而是改變社會現實的革命理論:“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隻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隻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隻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73]在馬克思看來,“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74]。於是,他訴諸無產階級,訴諸群眾,其現代性批判以無產階級推翻現代性生產關係為最終目的。馬克思批判精神的內核是一種現代性的辯證法,這構成其現代性批判最深刻的哲學規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