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與韋伯社會理論比較研究

第三節 對馬克思與韋伯意識形態批判的比較

字體:16+-

馬克思與韋伯都承認意識形態在現代社會係統中的重要地位,但二者對意識形態是否具有獨立性卻持有不同的見解。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不能獨立於社會存在,對社會存在具有一定的依附性。韋伯認為,意識形態作為合理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相對獨立性。

一、意識形態是現代社會係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無論是馬克思還是韋伯,都將意識形態視為現代社會係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馬克思的曆史唯物主義正是在批判以費爾巴哈、鮑威爾、施蒂納等為代表的“德意誌意識形態”的過程中形成的,意識形態又是曆史唯物主義構架的基本組成部分。馬克思認為:“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61]在馬克思那裏,意識形態作為一種社會意識,雖然是由社會存在所決定的,但這並不能否定意識形態領域的存在,更為重要的是意識形態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作用。否則,就會像機械唯物主義那樣,陷入諸如“人創造環境”還是“人是環境的產物”的怪圈。隻有肯定意識形態的存在,並承認其能動作用,才能理解“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62]。正是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相統一的意義上,馬克思指出社會生活的本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63]社會曆史領域與自然領域的根本性區別,就在於社會曆史活動的主體是有意識地活動著的人,這種人的活動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曆史唯物主義是建立在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基礎之上的,其中無疑包括“對人的動機、目的、意識和全部意識形態的重要性的認可”[64]。隻看到社會存在的決定性地位,而無視意識形態的重要性將會使曆史唯物主義淪為機械的決定論。恩格斯晚年在書信中一再強調意識形態的反作用問題,指出“曆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經濟因素絕非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這裏還包括上層建築的各種因素,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意識形態[65],其意圖就是為了闡明意識形態在曆史唯物主義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