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海姆在《意識形態和烏托邦》中指出,“在絕大多數人看來”,“意識形態”這個術語“是與馬克思主義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他們對這個術語的反應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這種聯想決定的”。通過意識形態批判,馬克思“第一次對階級地位和階級利益在思想方麵所發揮的作用給予了應有的強調”[4]。馬克思把意識形態視為社會存在的“觀念副本”:“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裏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5]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運用曆史唯物主義論述了意識形態的本質,揭示出意識形態的虛假性,討論意識形態之一般規定性;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馬克思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揭示出拜物教意識,討論現代意識形態之根源。在這裏,“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6],意識形態批判從抽象的一般性規定上升到具體的對現代社會內在機製的說明,馬克思的現代意識形態批判最終得以完成。
一、意識形態的虛假性
馬克思創製了德文的意識形態(Ideologie)一詞,該詞最早出現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7]湯普森在《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中指出: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這些思想家(引者注:青年黑格爾派)觀點的特點稱為“德意誌意識形態”,他們是在按照拿破侖對“ideology”一詞的用法,並把理論家們的著作與青年黑格爾派的著作進行比較:青年黑格爾派的著作在19世紀初期德意誌相對落後的社會與政治條件下相等於德·特拉西及其朋友的學說。正如拿破侖對這些學者大加辱罵而對“ideology”一詞作負麵的變調,馬克思、恩格斯也嘲笑他們的同胞的觀點。如同觀念學家(理論家們)那樣,青年黑格爾派熱衷於一個幻想,認為要打的真正戰役是觀念的戰役,認為對所接受的觀念采取批判態度,就可以改變現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