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思想傳記

作者序

字體:16+-

馬克思的全部著作還沒有出齊,但即使是他生前出版的著作和已經出版的遺著就涵蓋著諸多不同學科領域的內容。因此,有根有據的選擇就是絕對必要的。這本專題著作的重點是早期馬克思以及他的哲學、經濟學批判著作。這些著作同時表現了他分析和理解當時社會、它的史前史及其未來發展前景的雄心勃勃的努力。馬克思從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影響下的人類圖像(Menschenbild)出發,批判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畸形影響。受法國和英國社會主義思想家和烏托邦思想家的影響,他注意到了作為未來革命潛在力量的工業無產階級。在研究法國大革命過程中,他闡釋了理解政治改革以及由此而來的社會改革的範疇。亞當·斯密(Adam Smith)和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古典國民經濟學給他提供了理解——以及進一步批判——工業市場經濟及其巨大動力的鑰匙。他對分裂成各小邦的小資產階級德國的極度落後非常失望,試圖探索一種發展的可能,使落後的德國追趕上政治經濟遠遠發達的西方鄰國(有可能的話,還要超過它們)。早期馬克思展現了處於歐洲領先地位的德國哲學與作為未來之希望的無產階級之間的聯係。他認為雙方的激進性是突破西方資產階級社會仍然遭受的製約的保障。後來,由於對1848~1849年革命非常失望,馬克思又放棄了這種希望。1871年以後他的理論雖然在德國工人運動中受到歡迎而使這些舊的希望又複活,但英國才是通過世界市場形成的工業無產階級的革命寵兒。從1849年起,馬克思在英國生活和工作,很少離開那裏。他沒能完成自己的主要著作《資本論》。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接下來的另外兩卷是他的朋友弗裏德裏希·恩格斯從他的遺稿中編輯而成的。在撰寫這部重要著作時,他關於未來具體構想的許多觀點都不再出現。為了避免任何一種“烏托邦”,作者宣布苦行主義的自我限製。不過,具體的未來設想仍然是他在國際工人運動內部進行活動和發揮影響的動因,還不時在他希望嚴格、科學地撰寫的著作中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