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1849年歐洲革命失敗以及路易·波拿巴政變之後,馬克思將革命的希望首先寄托在英國和英國工人運動上。1852年8月25日《紐約每日論壇報》上發表的《憲章派》一文是這一希望的富有啟發性的文獻。英國雖然還不是完全由資產階級統治的國家,但自由貿易派是統治著世界市場的現代英國的代表者。因此,馬克思認為他們即將取得勝利是不可避免的。
這些不列顛資產階級的先進戰士即曼徹斯特學派的信徒們認為,舊英國的每一種製度都是既昂貴又無用的機器,它的唯一的作用就是阻礙國家以最低的生產費用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產品和自由地交換自己的產品。[1]
王位、貴族的職位、上院、龐大的常備軍,所有這一切在曼徹斯特學派看來都是多餘的、不必要的開支,應該取消。馬克思認為,他們的目的是實現議會改革,並由此——也許他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徹底消滅舊英國”。作為謹慎的英國人,他們溫和地、緩慢地前進,不去過分地冒犯貴族,但最後他們不得不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而一旦他們成為政治統治權的唯一執掌者,一旦政治統治權和經濟大權都集中在他們手中,因而反對資本的鬥爭不再同反對現政府的鬥爭割裂開來,那時就會爆發英國的社會革命。[2]
憲章派因此取得了現實意義。憲章派希望取得普選權、秘密投票和發給議員薪金,而曼徹斯特學派為了抵製貴族必須迎合他們。但是,普選權一旦得以實施,英國無產階級就會取得政治權力,因為,在英國——不同於大陸上的國家——無產階級占人口的絕大多數。即使是在農村也幾乎隻有農場主和雇傭工人,而沒有獨立的農民。“在這裏(英國),實行普選權的必然結果就是工人階級的政治統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