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哲學—經濟學批判即實踐批判,亦即馬克思的曆史理論和世界曆史理論,為無產階級提供了自身受資本剝削和奴役的地位和狀況的階級意識,闡明了擺脫這種狀況的現實道路和走向徹底解放的曆史遠景,同時也經由列寧主義的中介而極大地喚醒了落後民族、特別是東方民族的民族主體意識,因此馬克思實踐哲學在東方世界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獲得了巨大成功。巴勒克拉夫認為:“有兩個主要因素可以解釋共產主義在亞洲的影響的相對力量,一個因素就是,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信念‘在某些方麵相當適合不發達國家人民的需要’;另外一個因素是,與其他歐洲國家——英國、法國、荷蘭、葡萄牙、比利時——相比,蘇俄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避免了打上殖民主義的烙印。”[2]“亞洲絕大多數的民族主義運動從一開始就具有一種強烈的馬克思主義因素,而且馬克思主義的觀念力量甚至對於像尼赫魯這樣拒絕把共產主義當作一種政治製度的領袖來說仍然十分強大。”[3]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行動的、實踐的性格,特別是批判資本主義的強大的階級觀點和由此而來的倫理主義觀念[4],鼓舞著東方民族為自己的生存、獨立和尊嚴進行堅持不懈的鬥爭和革命,成為東方民族走向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5]的巨大的思想旗幟和精神力量。階級鬥爭、社會革命的成果是曆史性的,不僅落後的東方國家贏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且也推進了全人類的平等與和平事業,刷新了人類各民族倫理精神的風貌。然而在另一方麵,在現代東方社會的曆史演變中,由於東方各國的曆史傳統、人文基因、經濟狀況、政治製度和現實情況錯綜複雜,因而它們在閱讀、理解和運用馬克思批判的革命的理論學說的過程中,也留下了許多仍需要我們今日深刻反思的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