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創立、豐富和發展世界曆史理論的過程中,對處於曆史向世界曆史轉變進程中的中國和印度給予了特別的注意,寫下了大量關於中國和印度曆史命運的時評。[2]學界關於馬克思世界曆史理論的考察多停留在一般描述層麵,而個案探索、挖掘、研究和闡釋的維度則遠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本節從馬克思有關文本出發,嚐試以印度為例對馬克思世界曆史理論進行個案考察。
作為東方大國的印度,是現代世界背景中民族曆史向世界曆史轉變的一個悲劇性的標本。英國殖民主義擴張政策下的印度的曆史命運,是馬克思世界曆史理論視野和邏輯中具有特別意義的一個典型案例。馬克思關於西方現代機器大工業瓦解和破壞東方傳統社會結構、關於曆史向世界曆史轉變過程中曆史與倫理之內在矛盾和巨大衝突的世界曆史理論,極其鮮明而又深刻地體現在馬克思關於印度問題的考察、研究和闡述中。
1.村社製度與種姓製度:印度社會的一般狀況和基本結構
馬克思世界曆史理論的一個突出特征,是始終強調以機器大工業為物質技術基礎、以資本邏輯為核心法則的現代生產方式,在侵略、進逼、統治落後民族的殖民主義擴張中所具有的根本性的作用。這是馬克思曆史理論關於物質生產邏輯的一個需要深入探索和精心挖掘的豐富礦藏,一個值得特別關注和深入研究的重要維度。馬克思曆史理論作為考察現代世界曆史變革的基礎性框架,將在這一個案研究中獲得一個頗有說服力的詮釋和證明。
在1853年6月所寫的《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這篇評論中,馬克思首先以對比的方式,生動而又深刻地描繪了印度的地理、曆史和社會狀況:“印度斯坦是亞洲規模的意大利。喜馬拉雅山相當於阿爾卑斯山,孟加拉平原相當於倫巴第平原,德幹高原相當於亞平寧山脈,錫蘭島相當於西西裏島。它們在土地出產方麵是同樣地富庶繁多,在政治結構方麵是同樣地四分五裂。意大利常常被征服者的刀劍壓縮為各種大大小小的國家,印度斯坦的情況也是這樣,在它不處於伊斯蘭教徒、莫臥兒人或不列顛人的壓迫之下時,它就分解成像它的城鎮甚至村莊那樣多的各自獨立和互相敵對的邦。但是從社會的觀點來看,印度斯坦卻不是東方的意大利,而是東方的愛爾蘭。意大利和愛爾蘭——一個**樂世界和一個悲苦世界——的這種奇怪的結合,早在印度斯坦宗教的古老傳統裏已經顯示出來了。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義的宗教;既是崇拜林伽的宗教,又是崇拜劄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僧侶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3]在觀察、透視、展示印度社會狀況的過程中,馬克思以其豐富的曆史、地理知識和廣闊的文化、宗教視野,並經由他那精彩紛呈、出神入化的神來之筆,將印度社會的整體麵貌既入木三分、又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的視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