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理性、自由與實踐批判:兩個世界的內在張力與曆史理念的動力結構

一、殖民地在政治經濟學批判體係中的地位:馬克思關注東方社會原因的一個考察

字體:16+-

馬克思(還有恩格斯)之所以高度關注和特別重視東方社會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麵的。我們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體係的總體構架及寫作計劃的安排中,至少可窺見一斑。因此讓我們追尋著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關於貨幣資本研究的思考和寫作的路線圖,梳理一下東方世界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體係和結構的安排上所具有的地位。

資本追求普遍性的內在本性,必然推動著它從國內走向世界,把整個地球作為它獲取財富和剩餘價值的巨大戰場。而由此產生出來的殖民擴張的世界曆史性後果,在馬克思關於資本論的寫作計劃中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從邏輯上規劃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研究路徑和寫作計劃,是按照資本的生成和發展、越出國界的殖民主義的世界性擴張、危機和消亡的基本邏輯脈胳來考慮、安排和構架的。

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導言”中,馬克思曾寫道:“顯然,應當這樣來分篇:(1)一般的抽象的規定,因此它們或多或少屬於一切社會形式……(2)形成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結構並且成為基本階級的依據的範疇。資本、雇傭勞動、土地所有製。它們的相互關係。城市和鄉村。三大社會階級。它們之間的交換。流通。信用事業(私人的)。(3)資產階級社會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來考察。‘非生產’階級。稅。國債。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向國外移民。(4)生產的國際關係。國際分工。國際交換。輸出和輸入。匯率。(5)世界市場和危機。”[1]馬克思在這裏雖然是在談論他關於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寫作計劃和篇章布局,但這裏的“篇章布局”卻向我們描述和闡明了資本擴張史即世界曆史的基本的演化邏輯和發展形態。馬克思下麵的論點對我們理解世界曆史的形成和發展邏輯是有意義的:“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曆史是結果。”[2]從資本的內在本性中成長和發展起來的殖民地、移民國外、生產的國際關係、國際分工與交換以及世界市場等,所表達的都是資本與世界曆史的內在邏輯關係:資本是世界曆史的內在生命和發展原則。而作為處在殖民主義世界體係中兩個東方大國的中國和印度,在馬克思資本論即政治經濟學批判體係中的基本地位,就曆史地和邏輯地推論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