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世界曆史理論的一個重要的方麵或維度,是他在考察資本的流通過程即剩餘價值實現條件的問題上得到展開和闡發的。資本獲取剩餘價值的無限衝動和生命力量,是在資本的流通中、在不斷的交換過程中不斷得到實現和完成的。資本流通範圍的不斷擴大,是資本越出國界走向世界、開拓世界市場的過程。馬克思指出:“資本創造絕對剩餘價值——更多的對象化勞動——要有一個條件,即流通範圍要擴大,而且要不斷擴大。在一個地點創造出的剩餘價值要求在另一個地點創造出它與之交換的剩餘價值;要求首先哪怕隻是生產出更多的金銀,更多的貨幣。這樣,即使剩餘價值不能直接再變為資本,它也可以在貨幣的形式上作為新資本的可能性而存在。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其條件是創造一個不斷擴大的流通範圍,不管是直接擴大這個範圍,還是在這個範圍內把更多的地點創造為生產地點。”[42]最初作為既定的量的流通,在生產過程的不斷擴大中而成為不斷變動、不斷擴大的量,生產的一切要素都必須進入交換中:“流通本身已經表現為生產的要素。因此,資本一方麵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剩餘勞動的趨勢,同樣,它也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交換地點的補充趨勢;在這裏從絕對剩餘價值或絕對剩餘勞動的角度來看,這也就是造成越來越多的剩餘勞動作為自身的補充;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推廣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或與資本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任何界限都表現為必須克服的限製。首先,要使生產本身的每一個要素都從屬於交換,要消滅直接的、不進入交換的使用價值的生產,也就是說,要用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來代替以前的、從資本的觀點來看是原始的生產方式。商業在這裏不再表現為在各個獨立生產部門之間交換它們的多餘產品的活動,而是表現為生產本身的實質上包羅一切的前提和要素。”[43]“因此,資本的趨勢是(1)不斷擴大的流通範圍;(2)在一切地點把生產變成由資本推動的生產。”[44]資本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成為覆蓋“一切地點”的“普照的光”,流通和交換在這裏發揮了披荊斬棘、所向披靡、一路高歌的作用,立下了汗馬功勞、赫赫戰功:“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於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誌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