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世界的內在張力與理性自由的哲學理念開啟並確立於古希臘時代,並由此奠基和構成了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和基本傳統。
1.本原—數—邏各斯—存在—努斯—普遍定義:兩個世界的形成史
兩個世界的哲學理念是存在於古希臘哲學中的一條不斷發展不斷豐富的核心線索,並由此成為古希臘哲學的深厚傳統和基本特征。
米利都學派創始人泰利斯提出水是萬物的本原(始基),而萬物都有靈魂(神),水的能動力量是一種神聖力量。這標識著兩個世界的哲學理念的開端。[1]畢泰戈拉學派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它作為萬物中普遍存在著的數學結構規定著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是“數”的摹仿,“數”是形式因和質料因,這些基本觀念使兩個世界的哲學理念開始獲得了特定的抽象形態,並由此構成了從米利都學派的自然哲學到巴門尼德存在論的中間環節。
盡管赫拉克利特把宇宙看作是一團永恒的活火,強調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的過程中,但他通過“邏各斯”這一關於事物的尺度、大小、分寸、比例關係的基本概念,試圖表達萬物的生成、運動和相互轉化的必然性和普遍原則,揭示隱藏在事物現象背後的規律和本質,認為認識的最高使命,就是在流動的現象中把握作為事物的永恒本質的“邏各斯”,並由此開啟了確立感性與理性之對立的認識結構的哲學之路;赫拉克利特從“邏各斯”的基本觀念出發,形成了人民為法律而戰,城邦的公民必須遵守城邦的法律,而各城邦的法律又必須遵守唯一神聖的法律、唯一的意誌和原則,這個神聖的、超越一切人間法律之上的意誌和原則,就是“邏各斯”,這是體現在赫拉克利特政治哲學中的兩個世界。[2]
巴門尼德在兩個世界的道路上邁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步。巴門尼德強調,決定真正信心的力量和正義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存在還是非存在”,“存在”和“非存在”於是就成為巴門尼德哲學的基本範疇和理論基礎。在古希臘哲學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發展的邏輯進程中,巴門尼德一方麵繼續著畢泰戈拉學派撇開具體事物的差異、尋求它們共同的本質的道路,一方麵又舍棄掉畢泰戈拉學派關於量的共性的哲學觀念,而“得出一個最抽象的——既無質的差異,又無量的區分的‘存在’範疇。它的唯一的內容就是……無生無滅的、不動的、不可分的、連續的,隻能被思想所理解、所把握的整體——‘一’”[3]。與“存在”和“非存在”的觀念相對應,巴門尼德通過“思想”與“感覺”的對立,強調思想是對存在的理論論證,思想以存在為對象,按照女神指引的“真理之路”思考存在,因而思想與存在是同一的;而感覺隻根據感官材料進行猜測,感覺否定了存在,感覺與非存在是同一的,感覺與存在、思想與非存在互不相容。[4]在巴門尼德哲學中,與“存在”和“非存在”、“思想”與“感覺”相對應,還有“真理”與“意見”這一對重要範疇。巴門尼德認為有兩條認識道路: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前者以存在為對象,後者則以非存在為對象。通過兩條道路的劃分即本質與現象的劃分,巴門尼德意在使人們超越變動不居的感覺經驗,關注永恒不變的唯一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