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理性、自由與實踐批判:兩個世界的內在張力與曆史理念的動力結構

三、曆史觀的革命性變革:曆史唯物主義與個人自由

字體:16+-

馬克思哲學—經濟學的批判和探索在1845年發生了格式塔式的革命性的變革。這一變革的核心問題和基本意義,在於通過全新曆史理論的確立而闡釋人的自由與解放的根本途徑和未來目標。[1]

1.人、實踐與曆史:一種全新曆史觀的曙光

馬克思人學的基本思路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得到了一個簡明的、然而卻是綱領性的確立:從社會關係的整體中來確立人的本質。馬克思寫道:“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於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2]“費爾巴哈沒有對這種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開曆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並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2)因此,本質隻能被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係起來的普遍性。”[3]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在人的本質問題上的錯誤在於,他不能從社會關係上理解人的本質,因此他就必然撇開曆史進程而孤立地理解人的本質,以此來建立他自己的以抽象的愛為主題的新宗教:“費爾巴哈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個人,是屬於一定的社會形式的。”[4]因此根本的區別在於,馬克思不是像費爾巴哈那樣,從孤立的個體角度去看待人的本質,而是從社會關係的整體及其曆史發展中來分析和規定人的社會本質。

由此可見,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的見解的確立,表明他把哲學探討的眼光和著力點轉向了人生存其中的整體社會關係及其內在原因,從而真正開啟了通往曆史唯物主義理論(和剩餘價值理論)高峰的思想道路。與對人的本質的見解相聯係,馬克思在提綱中提出了與以往哲學區別開來的全新的實踐觀。而正是這種全新的實踐觀的確立,真正標誌著馬克思曆史理論的本質特征和基本精神,標誌著這種曆史理論所特有的進行曆史解剖和實踐批判的革命的否定性力量。馬克思認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隻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麵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麵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