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論辯證法的批判本性

三、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的前提批判

字體:16+-

作為世界觀理論的哲學,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哲學對世界觀的前提批判,具體地表現在對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基本方式——常識、宗教、藝術和科學——的前提批判,特別是對哲學本身的前提批判。

一是對常識的前提批判。常識是人類世世代代的經驗的產物,是人類在最實際的水平上和最廣泛的基礎上對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一般文化環境的適應。人們的經驗世界在常識中得到最廣泛的相互理解,人們的思想感情在常識中得到最普遍的相互溝通,人們的行為方式在常識中得到最直接的相互協調,人們的內心世界在常識中得到最便捷的自我認同。常識是每個健全的正常人普遍認同的,並為人們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最具普遍性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因而是規範人的思想與行為的最普遍的“前提”,並構成哲學的“前提批判”的直接對象。常識的最本質的特性是它的經驗性。“常識在日常應用的範圍內雖然是極可尊敬的東西,但它一跨入廣闊的研究領域,就會碰到極為驚人的變故。”[6]依附於經驗的常識具有零散性、狹隘性、極端性和保守性等特征,以常識為內容的世界觀缺乏理論的完整性、係統性、前瞻性、堅定性和可批判性。哲學不是常識的“延伸”和“變形”,而是對常識的“超越”,即變革常識的以經驗為內容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範,為人類提供理論化、係統化的世界觀。這就是哲學對常識的前提批判。

二是對宗教的前提批判。哲學與宗教都是理解和解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世界觀”。人們在對宇宙、曆史、人生的總體思考中,總是或者訴諸宗教,或者訴諸哲學,並且往往是在哲學與宗教的衝突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宗教的本質特征,在於對神的信仰。當人們感到對自然界異己的力量不能掌握並因而無法依賴時,便會轉向對超自然的宗教世界的信仰和依賴。馬克思說,“宗教是那些還沒有獲得自己或是再度喪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7]。宗教中的神聖形象,把各種各樣的力量統一為至高無上的力量,把各種各樣的智能統一為洞察一切的智能,把各種各樣的情感統一為至大無外的情感,把各種各樣的價值統一為至善至美的價值。這樣,宗教中的神聖形象,就成為一切力量的源泉,一切智能的根據,一切情感的標準,一切價值的尺度,人從這種異在的神聖形象中獲得存在的根本意義,這就是宗教所構成的“顛倒的世界觀”。與宗教不同,作為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通過理論的邏輯力量來表現它對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理解。哲學與宗教的根本區別,在於宗教的本質是對神的信仰,而哲學的特質則在於它的批判性的理性思考。在西方的近代哲學中,就形成了“先理性而後信仰、先自我而後上帝”的哲學批判精神。馬克思則把哲學的思考更為鮮明地聚焦於“現實的人及其曆史發展”,提出“反宗教的鬥爭間接地就是反對以宗教為精神慰藉的那個世界的鬥爭”。[8]對宗教的前提批判,是哲學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