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46年11月30日,農曆丙戌年冬月初七,我出生在鬆花江畔的吉林市。
父親是舊社會的職員,家裏一直很窮,買不起課本之外的書籍。說不清為什麽,我從小就喜歡看書,哥哥的課本,特別是語文、曆史、地理一類的課本,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兒時的最大樂趣,就是讀“小人書”。在那時的“小人書”店裏,厚一些的2分錢看一本,其餘的1分錢看一本。我的許多知識都是從“小人書”中看來的。上中學的時候,每周兩元錢的夥食費,常常是母親在周日向鄰居借來的。在那麽艱難的日子裏,我居然訂閱了兩本雜誌——《世界知識》和《文學評論》。工作以後,填寫的各種個人材料中,常常有“愛好”或“特長”一欄。想來想去,唯一可以填寫的,就隻有“讀書”這一項了。
大約是在上初二的時候,我讀了李卜克內西和拉法格的《回憶馬克思恩格斯》。後來又讀了梅林的《馬克思傳》和科爾紐的《馬克思恩格斯傳》。高中二年級的時候,讀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論》、艾思奇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 曆史唯物主義》。1966年,在我高中畢業的時候,報考了哲學專業,然而“**”開始了。在既無學可上又無工可做的幾年中,在尚未關閉的圖書館裏,我認真地閱讀了《魯迅全集》,並翻閱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在翻閱這些著作的日子裏,我的頭腦中常常浮現出美國詩人朗費羅和俄國詩人普希金的兩句“格言”:“偉人的生平昭示我們,我們也能夠生活得高尚”;“跟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一門最引人入勝的科學”。在到農村當“知青”的日子裏,在回城當工人的日子裏,始終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我也希望自己像馬克思那樣,“為全人類而工作”。
1977年,當進入大學學習的機會終於到來時,我又一次報考了哲學專業,從此開始了我的真正的哲學“專業”學習。1982年年初,我大學本科畢業,選擇留校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1986年,我又有機會在職攻讀博士學位,並在1990年以“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論辯證法的批判本性”這篇論文而通過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有的朋友問我,為什麽會想到以“辯證法的批判本性”作為學位論文的選題?為什麽會想到哲學是對“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我想,這不僅是“專業”研究的一個成果,而且更是我從生活中體悟出的對“哲學”的理解。在20多年的教書生涯中,我以這種“前提批判”的哲學理念,大約寫作和發表了200餘篇論文,還寫作和出版了十幾本書,於是在自己60歲的時候,以這十幾本書為主要內容,匯集成了現在的這套九卷本的個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