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論辯證法的批判本性

二、文化批判與實踐批判的重大分歧

字體:16+-

任何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產物。但是,由於哲學家總是在比自己所處的時代更廣闊的背景下和更基本的原則上去理解時代精神和哲學使命,因此,同一時代的哲學卻會沿著不同的方向發展。

這個更為廣闊的背景,就是整個人類社會的曆史發展;這個更為基本的原則,就是哲學家對社會曆史的理解。如何理解社會曆史,在最深層次上製約和規範著哲學家對思維和存在關係問題的認識,製約和規範著哲學家對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

傳統哲學以追求思維把握和理解世界的全體自由性為目標,以整個世界(古代哲學)或人類意識(近代哲學)為對象,把哲學的根本價值視為給人類提供某種永恒的終極真理和某種永恒的最高支撐點。這從其最深層的哲學觀念說,就在於把人類社會的曆史歸結為思想的曆史,把曆史發展的動力歸結為理性的力量,把社會曆史的進步歸結為理性的勝利。

這種理性進步的曆史觀,不僅表現為柏拉圖對“哲學王”的憧憬,黑格爾把拿破侖稱為“馬背上的世界精神”,而且一直延伸到空想社會主義者把資本主義社會指斥為“人類理性的迷誤”。在空想社會主義者看來,資本主義現實之所以是應該否定的,是因為它不符合人的理性,而社會主義之所以是應該追求的,則在於它符合人的理性。因此,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曆史觀,隻能是一種“以人的天性為準繩而設想完美立法的企圖”[1]。以這種曆史觀為基礎的哲學,不可能實現辯證法理論的徹底的批判本性,因此,傳統哲學總是把批判的辯證法變成非批判的形而上學,無法達到徹底的辯證法理論。

整個傳統哲學的曆史觀,就其實質而言,就是黑格爾的“無人身的理性”的自我運動和自我發展,即理性進步的曆史觀。在黑格爾哲學中,這種“無人身的理性”是曆史的統一性的基礎、曆史的必然性的邏輯和曆史的進步性的根據。它以思維範疇邏輯推演的形式,使理性進步的曆史觀獲得了最為集中而深刻的哲學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