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中期,莫爾頓·懷特通過對現代西方哲學各主要流派的考察,曾做出這樣的預見:“當我們一旦弄清楚學科之間沒有明確的分界線,而且沒有一門學科可以稱得起在認識分類表中占有一個唯我獨尊的位置時,當我們弄清楚了人類各種經驗的形式也和認識同樣重要時:隻有到那個時候才算打通最廣義的、關於人的哲學研究的道路。”[53]
對於哲學探險者來說,懷特所預見的道路,並不是一條任意馳騁的寬廣大道,而是一條奮力攀登的崎嶇小路。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保羅·裏克爾在其主編的《哲學主要趨向》一書中,仍然不得不這樣提醒哲學探險者:“今日哲學顯然提出了有關其使命的相互衝突的觀點。因而不可能提出一種綜合,通過這種綜合,哲學內部流行的基本意見分歧在某種程度上可望被隱蔽起來。”[54]
可是,從這部概括當代世界哲學的基本內容及其主要趨向的巨著中,還是透露出懷特在20世紀50年代所預言的道路。這部著作分為6個部分,其標題分別是:“人及其知識形式:思維”;“人和自然現實”;“人和社會現實”;“人和語言”;“人和行為”;“人和人本主義的基礎”。人是各種哲學問題的出發點,各種哲學問題集結於人。以人的問題為聚集點而消解科學主義思潮與人文主義思潮的對立,並以人的問題為聚集點而深化現代哲學的文化批判,是當代西方哲學的主要趨向。
(一)當代西方哲學的五種“對話”
以人的問題為聚集點而深化現代哲學的文化批判,從總體上看,是以五種形式的“對話”而實現的。
這五種形式的“對話”是:
哲學作為文化批判與常識、藝術、宗教、倫理、科學等其他文化形式的“對話”;
哲學作為溝通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缺少的環節”與不同科學部類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