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製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1]這句話曾被廣泛引用,用以作為社會主義必須“改革”的理論論證。20世紀下半期,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實踐已經證明了鄧小平的一個著名論斷:“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2]
在社會主義改革史上,相對於蘇聯東歐國家的改革而言,中國屬於後來者。中國的改革雖然起步較晚,但從一開始,決心就很堅定,目標就很明確,任務就很具體,內容就很豐富,成效也非常顯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尤其是在論證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時,就把改革同革命聯係在一起。他強調:“改革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範圍內也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3]他還提出過一個重要判斷:“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4]
改革就是革命,這裏所說的“革命”,相當於英文中的“revolution”,是改革的第一層含義,屬於最深層次的改革,針對的是一個社會的基本製度。由於它涉及根本社會製度的變革,因而也是最宏觀層次的改革。
在社會學裏,“革命”指的是通過暴力快速地以一個政權取代另一個政權。“革命的基本特征是,一小部分人通過無情地鏟除對手獲得政權,創設新的體製,並夢想著改變整個民族的麵貌。”[5]馬克思主義認為,“革命”可分為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兩種類型。政治革命是推動社會發展和政治進步的強大動力,是階級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決定性手段,是實現社會形態轉變的根本方式。它以先進階級和廣大群眾為革命主體,以奪取政權為首要標誌,以變革政治體係為主要內容,以暴力革命為基本方式。社會革命同樣是社會形態、社會製度的根本變革,即由一種先進的社會製度代替另一種腐朽的社會製度。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關係密切:政治革命是社會革命產生和發展的結果,社會革命又要求政治革命為自己開辟道路,政治革命是社會革命的前提和先決條件。法國巴黎公社革命、中國辛亥革命、俄國十月革命、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等等,這都是屬於真正意義上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