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是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突出貢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社會主義事業進入了新的曆史時期。隨著改革開放事業的逐步展開,黨通過不斷總結曆史經驗,對國情的認識逐步得到深化,對我國社會所處的曆史階段的認識也逐步清晰起來。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我們黨對客觀地分析我國的基本國情,逐步形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作了思想上的準備。1979年3月,鄧小平提出,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考慮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等特點,因而中國的現代化必然是長期的。1979年葉劍英在新中國成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國現在還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製度還不完善,經濟和文化還不發達。”[34]“在我國實現現代化,必然要有一個由初級到高級的過程。”[35]1980年,鄧小平在談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時提醒人們:“不要離開現實和超越階段采取一些‘左’的辦法,這樣是搞不成社會主義的。”[36]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對我國社會所處的曆史階段作出了與以往不同的判斷,明確提出,“我們的社會主義製度還是處於初級的階段”“我們的社會主義製度由比較不完善到比較完善,必然要經曆一個長久的過程。”[37]在黨的文獻中第一次出現了我國的社會主義製度處於“初級的階段”的提法。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現在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38],並指出這個階段的根本特征是“物質文明還不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