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社會主義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最突出的特點是經濟文化水平比較落後。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到底會經過哪些階段,各個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曆史任務是什麽?這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是一項全新的課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並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和觀點。
第一,毛澤東從中國實際出發,根據我國的國情,明確把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和“建成”區分開來。1956年1月,毛澤東在知識分子會議上從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實際進程出發,指出了社會主義已經進入,尚未完成。1957年2月,他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又更加明確地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製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還不完全鞏固”[28],“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已經建立起來,它是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29]。他還從物質基礎方麵把社會主義區分為“建立”和“建成”兩個時期。
第二,毛澤東將社會主義劃分為“不發達”和“比較發達”兩個階段。他在領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受挫以後,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1959年年底到1960年初,毛澤東組織了一個讀書小組,先後在杭州、上海和廣州讀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在讀書過程中,毛澤東重新思考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他認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後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經過後一階段,到了物質產品、精神財富都極為豐富和人們的共產主義覺悟極大提高的時候,就可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了。”[30]毛澤東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分成“不發達”階段和“發達”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