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哲學的創立,無疑是哲學史上的革命性變革。在我看來,這一變革的實質就在於,它使哲學的主題發生了根本轉換,即從“世界何以可能”轉向“人類解放何以可能”,與此同時,哲學聚焦點從宇宙本體轉向人的生存本體,從解釋世界轉向改變世界。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要真正理解馬克思哲學的創立使哲學的主題從“世界何以可能”轉向“人類解放何以可能”,就要把握馬克思所麵臨並生活其中的那個時代的特點。
馬克思所麵臨並生活其中的時代,是資本主義製度在西歐得以確立和鞏固,人類曆史從封建主義轉向資本主義的時代;同時,這也是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自然經濟轉向商品經濟的時代,是從“人的依賴性”轉向“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時代。問題在於,資產階級在取得巨大的曆史性勝利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性的問題: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製之間存在著無法解決的矛盾,這一矛盾導致人的勞動、人的社會關係和人的世界都異化了,人的生存狀態成為一種異化的狀態。這是一個“顛倒的世界”。具體地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物的異化與人的自我異化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麵。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在這種異化狀態中,資本具有個性,個人卻沒有個性,人的個性被消解了,個人成為一種“孤立的人”,國家也不過是“虛幻的共同體”。
可見,19世紀中葉的西方社會是一個由資本關係所造成的人的生存狀態全麵異化的社會,揭露並消除這種異化因此成為“為曆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馬克思語)。但是,西方傳統哲學包括德國古典哲學無法完成這一“迫切任務”。這是因為,從總體上看,西方傳統哲學就是“形而上學”,即關於超驗存在之本性的理論,它在“尋求最高原因”的過程中把本體同人的活動分離開來,同人類麵臨的種種緊迫的生存問題分離開來,從而使存在成為一種抽象的存在,物質成為一種“抽象的物質”,本體則是同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無關的抽象的本體。從這種抽象的本體出發無法認識現實的人和人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