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大陸的美術界、藝術界乃至知識界來說,張大千的名字並不陌生。徐悲鴻曾盛讚張大千是“五百年來第一人”。從中國傳統文人畫入手,張大千早年廣泛臨習唐、宋、元、明、清傳統繪畫,尤得石濤、八大山人等大師精髓,其繪畫題材涉及山水、花鳥、人物,繪畫風格兼通工筆、寫意。在中國傳統繪畫的內容方麵,張大千俱能精擅;在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方麵,張大千卓有建樹,可謂中國傳統繪畫的集大成者。
20世紀40年代,張大千潛心敦煌,三年發奮,遍臨十六國、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朝的壁畫,成績斐然。正是由於從敦煌藝術中吸收了中國美術精華,遍學曆代畫技,張大千更加豐富了自己的繪畫,並由此畫風一變,成就了複筆重彩、古雅華麗的畫風,從而在畫壇名聲大噪。於是,有了張大千與北方大畫家溥儒(溥心畬)並稱的“南張北溥”的說法。
從1948年起,張大千開始遊曆世界,博采各家之長,創造出以唐代王洽的潑墨技法為基礎,揉入西方繪畫意識的潑彩畫法,創作了大批潑墨潑彩作品。一個畫家的曆史地位如何,關鍵是看他能否為自己及其時代創造出一個獨特而不同於以往的繪畫風格。張大千的潑墨潑彩山水既保持了中國畫的傳統,又結合半抽象的彩墨造型,創造出一種中國山水畫的新風格,從而為中國山水畫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天和地。張大千也因此在中國繪畫史流芳百世。同時,作為一位具有廣泛世界美術眼光的中國繪畫大家,張大千的藝術努力使西方藝術界接受了中國山水畫的審美境界,蒼茫深邃,雄奇瑰麗。於是,又有了張大千與西方繪畫大師畢加索並稱的“東張西畢”的說法。
在長達60餘年的創作生涯中,張大千留下了大量的粉本遺產。這些粉本,時間由早期的敦煌臨摹底本到後期的創作線稿;題材涉及人物、花鳥、山水以及敦煌佛像等。此外,還有許多課徒示範粉本,總結對比各種線條或皴法,附帶技法提要的題跋。這些珍貴的資料一直由跟隨張大千47年的弟子孫雲生保存。孫雲生1936年師從張大千學習書畫。20世紀50年代,張大千在巴西建中式庭院“八德園”僑居,召孫雲生隨侍。孫雲生長期伴隨張大千,終生不離,一邊學習書畫、深造畫藝,一邊幫助張大千整理舊稿、照顧生活,可謂亦步亦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