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化和人道主義問題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極為關注的問題。正是在這個問題上,西方馬克思主義從內部爆裂了,形成了“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和“科學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對立。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實質是異化理論,馬克思主義不是由階級鬥爭的需要產生的,也不是社會發展規律的產物,而是人們“強烈渴望自由、幸福和繁榮”的結果;科學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則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門曆史科學,而不是一種異化理論,曆史唯物主義的創立,使馬克思徹底拋棄了人道主義的“總問題”,拒絕了理論人道主義。
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始作俑者盧卡奇把“物化”等同於“異化”,以此對資本主義的現實進行說明和批判。我注意到,盧卡奇是在沒有接觸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即缺乏對馬克思異化理論充分了解的背景下提出他的物化、異化理論的。從理論背景看,盧卡奇是以《資本論》中的商品拜物教理論為依據提出自己的異化理論的。
按照盧卡奇的觀點,物化現象正如馬克思所描述的,“商品形態所以是神秘的,不過因為這個形態在人們眼中,把他們自己的勞動的社會性質,當作勞動產品自身的物質性質,當作這各種物品的社會的自然屬性來反映,從而,也把生產者對社會總勞動的社會關係,當作一種不是存在於生產者之間而是存在於客觀界各種物品之間的社會關係來反映。就是由於這種轉換,所以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以感覺而又超於感覺的東西或社會的東西”。物化把人與人的關係轉化為物與物的關係,社會關係獲得一種“魔幻的客觀性”。
這樣,人在生產勞動和社會關係上都不是表現為曆史過程的主人,而是作為一個結合在機械係統中的機械部件表現出來的。在物化的世界中,人不再作為主體發揮作用,“他的活動越來越失去主動性,越來越失去其意誌力”(盧卡奇語)。所以,克服物化的途徑就在於恢複人的主動性和意誌力,實現主體和客體的同一。曆史唯物主義的核心,就在於發揮人的主體能動性,認識異化和消滅異化,實現真正的人道主義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