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靜水深流:哲學遐思與文化斷想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與實質

字體:16+-

馬克思主義的故鄉是德國,但我們無需“鄉愁”或“鄉戀”,因為馬克思主義是在民族曆史轉變為世界曆史的基礎上產生的世界性的精神產品,並非僅僅屬於德國和西歐。所以,“馬克思的世界觀遠在德國和歐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語言中都找到了擁護者。”(恩格斯語)可是,我們又要看到,馬克思主義產生時主要是反映了西歐的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反映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傳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主要反映了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傳統,而科學社會主義則更多地吸收了法國社會主義的傳統。因此,馬克思主義要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語言”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就必然產生一個民族化的問題。

恩格斯清醒地看到這一點,明確指出:“美國工人階級的最終綱領,應該而且一定基本上同整個戰鬥的歐洲工人階級現在所采用的綱領一樣,同德美社會主義工人黨的綱領一樣。在這方麵,這個黨必須在運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它必須完全脫下它的外國服裝,必須成為徹底美國化的黨。它不能期待美國人向自己靠攏。它是少數,又是移自外域,因此,應當向絕大多數本地的美國人靠攏”。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隻有同各個國家的具體實際、各個民族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轉化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才能真正發揮改造世界的功能。

就中國而言,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使馬克思主義這一“移自外域”的理論“取得民族形式”,“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毛澤東語),從而向中國人“靠攏”,成為中國人民認識曆史、改造現實的思想武器。因此,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相結合必然包含著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內涵。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同時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必須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否則,就難以中國化。所以,毛澤東提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予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