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靜水深流:哲學遐思與文化斷想

以實際問題為中心研究馬克思主義

字體:16+-

以實際問題為中心研究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命題。縱覽馬克思主義史可以看出,密切關注變化中的實際,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進行理論創新,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本性”。追根溯源,馬克思主義就是在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深刻地把握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以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規律,從而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及其客觀依據。

社會發展的確有其內在規律,不以任何個人或階級的意誌為轉移。盡管曆史上的每一代封建君主都被教導如何進行統治,被反複告誡“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甚至專門編撰了《資治通鑒》之類的書供他們閱讀,以希圖封建王朝萬世一係。可是曆史上照樣發生農民起義,照樣發生改朝換代,照樣發生資產階級革命,封建製度還是為資本主義製度所代替。之所以發生這種社會形態的更替,從根本上說,就是因為在人類社會中存在著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以及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規律。“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係……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馬克思語)這就是規律,“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的曆史規律。

如果說唯物主義曆史觀的創立為馬克思主義奠定了哲學基礎,那麽,剩餘價值理論的製定則為馬克思主義提供了經濟學依據。馬克思主義不是“哲學共產主義”,也不是僅僅基於唯物史觀的邏輯推導,而是植根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本性之中,直接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經濟學分析的基礎之上。“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裏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馬克思語),而資本形成和增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剩餘價值不斷生產和實現的過程。正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和實現過程使資本陷入一次比一次更大的危機之中。以1825年的經濟危機為開端,而後反複出現的周期性經濟危機,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80年代的滯脹危機、結構危機,90年代的金融危機……這一係列危機體現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在不斷積累和加深,表明“資本主義生產的真正限製是資本本身”(馬克思語),表明生產資料資本家私人占有製是資產階級無法突破也不願突破的“大限”,因而資本主義也不可能萬世一係,或遲或早、或這樣或那樣必然要被社會主義所代替。這同樣是規律,“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的曆史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