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邏輯嚐試在一種全新的邏輯基地上解決康德哲學甚至以往全部哲學的問題。在黑格爾的邏輯體係中,實際上包含著對既有思維方式的繼承和改造。這其中,既包括傳統的形式邏輯,也包括康德的先驗邏輯。在這種“集大成”的理論視野中,世界的運動性、複雜性即使在唯心主義的體係中也呈現出了異常精彩的形象。
一、邏輯的三個階段
黑格爾哲學真正地開始在辯證邏輯的思路下討論“真理”問題。與形式邏輯直接關聯命題內容的思維方式不同,“辯證思維是思維的二次乘方,是對思維自身的思維。在這種思維過程中,心靈必須像處理自己加工的材料那樣,處理自己的思維過程;而在這種過程中,所涉及的特定內容以及適合內容的思維方式,必須同時在心靈裏結合起來”[1]。因此,辯證思維具有深刻的比較性,比較則包含著差異,是從一種原材料到另一種似乎和它不相幹的原材料的不斷轉化。這樣的一個過程,在黑格爾看來包括三個階段,“邏輯的東西就形式而言有三個方麵:α)抽象的或知性的方麵,β)辯證的或否定性理性的方麵,γ)思辨的或肯定性理性的方麵”[2]。黑格爾認為,包括康德哲學在內的以往哲學形式大部分都停留於第一個方麵或部分地停留於第二個方麵,而沒有能夠上升到肯定性的否定方麵,因此,關於必然性的真理在這些哲學中都隻能是一種朦朧的意識或猜想。
首先,“抽象的或知性的方麵”是一切思維形式不可跨越的階段。知性活動賦予認識內容以普遍性的形式,是我們認識和區分事物的前提,“如果沒有知性,無論在理論領域還是在實踐領域,都不會得到任何確定性和規定性”[3]。在這一方麵,黑格爾認為康德哲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