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傳統哲學內部,對傳統實體性真理觀突破的嚐試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然而,在突破的過程中,西方傳統的理性哲學家始終麵臨的一個基礎性的問題是如何突破形式邏輯的思維特點。麵對休謨對傳統實體性真理觀的挑戰,康德嚐試著發掘新的出路——構建一種新的思維邏輯。與形式邏輯所引發的“實體性”真理觀不同,康德認識到了這種“實體”的問題(康德稱之為“物自體”或“自在之物”,實際上是把它降低到不存在認識合法性的地位)。在采取邏輯上的“懸置”態度之後,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主體“表象”的領域。這樣,一方麵,他承認亞裏士多德的形式邏輯思維方式的重要性——“邏輯學大概是自古以來就已經走上這條可靠的道路了……它從亞裏士多德以來已經不允許作任何退步了……它直到今天也不能邁出任何前進的步子”[1];另一方麵,康德又承認休謨對自己的影響——休謨打破了他的教條主義的迷夢,試圖在先驗邏輯的基礎上,重新構築一種確定性——哪怕它混淆了“真”與“真理”。這就是康德的先驗邏輯。
一、先驗邏輯與形式邏輯
康德稱自己的哲學為“哥白尼革命”。哥白尼在解釋行星運動時發現,如果從觀察者是靜止的觀點出發,很多天文現象不能得到合理解釋。於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假設太陽是靜止的,而觀察者是運動的。在這樣的邏輯序列下,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康德也采用了類似於哥白尼的思維路徑。他認為,我們以前之所以在真理問題上陷入困境,是因為我們重複了哥白尼之前的錯誤——我們總是試圖從外界對象出發去尋找必然性。為此,康德一改前人的思維方式,從主體自身出發,從主體的思維、理性出發,去尋找必然性,在主體的認識範疇中去論證必然性。